核心观点:每年的“3·15”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消费痛点,也像是一针清醒剂,提示我们要多措并举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全链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从而为消费者撑起一片晴空。
又是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此时,各种消费维权消息铺天盖地而来;央视的“3·15”晚会更是引人注目,有的企业心慌慌,公关公司昼夜忙,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也早早做好了准备。对消费者来说,则希望守护消费安全不只在“3·15”,而是“365”。
消费旺了,经济才会是一池活水。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在此背景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让人们愿意消费、放心消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中消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328,496件,同比增长15.33%,消费者投诉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再看一些我们熟悉而又让人糟心的场景,比如“办卡容易退费难”的预付式消费、App自动续费“陷阱”、直播间卖惨销售“三无产品”等,种种消费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实,每年的“3·15”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消费痛点,也像是一针清醒剂,提示我们要多措并举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全链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从而为消费者撑起一片晴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让老百姓更愿消费更有能力消费
呵护消费者就是护航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