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成就“中国之治”

2024年02月1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高手”的主动选择。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只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才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答案。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等多重全球性挑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进展缓慢,经贸活动持续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来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等困难挑战,也给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压力。

  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参与共同解决。我们国家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也是营造友好外部环境、推动我国经济稳健成长的理性抉择。

  2023年,出台《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容至22个,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中国加大外贸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博会、链博会等相继举办,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如今,不断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和方案的中国,正成为迷雾中的一缕曙光,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高手”的主动选择。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只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才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答案。要想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始终保持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全球视野。

  在这样的全球视野下,更多高水平开放的中国故事正接连上演。上海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口岸大数据底座和“一站式”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跨境贸易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水平;而深圳前海则加快推动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探索与港澳金融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提示我们,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准确把握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实现外贸企业产品和技术优化升级,提升制造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公平竞争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来说,还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不断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转化为造福人民的治理效能,成就世人瞩目的“中国之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全球复苏蕴含扩大开放希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成就“中国之治”

2024-02-1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高手”的主动选择。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只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才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答案。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等多重全球性挑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进展缓慢,经贸活动持续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来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等困难挑战,也给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压力。

  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参与共同解决。我们国家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也是营造友好外部环境、推动我国经济稳健成长的理性抉择。

  2023年,出台《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容至22个,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中国加大外贸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博会、链博会等相继举办,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如今,不断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和方案的中国,正成为迷雾中的一缕曙光,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更是“高手”的主动选择。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只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才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答案。要想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始终保持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全球视野。

  在这样的全球视野下,更多高水平开放的中国故事正接连上演。上海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口岸大数据底座和“一站式”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跨境贸易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水平;而深圳前海则加快推动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探索与港澳金融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提示我们,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准确把握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实现外贸企业产品和技术优化升级,提升制造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公平竞争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来说,还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不断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转化为造福人民的治理效能,成就世人瞩目的“中国之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全球复苏蕴含扩大开放希望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