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突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实现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向主要依靠效率提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继续呈现良好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
相对于旧动能资源投入多、污染大、附加值低、效率低等问题,新动能的主要特征是高附加值、智能、环保。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形态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逐步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经过科技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二是要素投入新,技术和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三是消费产品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网络型、智慧型消费产品及其相关衍生品的消费成为带动消费扩容提质的主力。无论是新的产业形态,还是新的消费产品,都离不开技术和数据赋能。归根结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数据的有效利用和良性互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
5.2%来之不易 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