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2024-01-05 07:44 来源:中国网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为更好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短板,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袁正 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教授

  夏文启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2024年01月05日 07:44   来源:中国网   袁正 夏文启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为更好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短板,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袁正 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教授

  夏文启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