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两沓钞票,老黄已来回数了几遍。“被拖欠的工资,总算拿到手了!”去年11月29日,老黄领到被拖欠的工资。与他一同追回钱的,还有14位工友,共领到48万余元。“当时头发都愁白几根。”黄荣克说。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和民生福祉。目前,广西南宁市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676家,办结欠薪案件100件,为593名劳动者追发工资415.24万元。”(1月2日《人民日报》)
“薪酬”成了“忧愁”,这样的事儿本来是不该发生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在外打拼,该出的力出了,该流的汗流了,该干的活干了,凭什么该到手的工资却到不了手?就像报道里的这农民工老黄一样,讨要自己的工资,“头发都愁白了几根”,这到底是谁的尴尬?
农民工老黄名叫黄荣克,曾在一建筑工地从事水电安装,辛苦小半年,却被施工单位拖欠工资2万多元。黄荣克回忆,施工单位起初还能按月发放工资,后来开始拖延。最拮据时,自己付不起500元房租,只能到处借钱度日。幸运的是,当地劳动部门启动了零门槛办理农民工讨薪机制,实现“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法,人盯人、人盯项目,一案一查一报告,这才帮他讨要回了工资。
“带着工资回家过年”不能成为画饼。面对必须确保“带着工资回家过年”的刚性要求,一些用人单位有的软抵抗,有的硬抵抗。有的说,资金紧张;有的说,分期发放;有的说,过了年回来“一次洗支付”;有的甚至说“主要考虑节后工人的回流,担心工资发到位了,工人并不回来了”。这些说法显然是荒唐可笑的。不管是什么借口,不管是什么理由,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都必须确保农民工“带着工资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