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向各产业渗透的当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发展,就要充分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还要继续紧扣数字经济这一重点,着力提高服务的可贸易性。
近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服务进出口总额53445.3亿元,同比增长8.7%。1-10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2308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2696.1亿元,增长10.4%;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9611.9亿元,增长7.1%。
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同我国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劳动者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不断增长。
顾名思义,知识密集型服务,就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体创造附加值的服务,具有劳动投入素质优、附加值高、创新性强等特征。知识密集型服务快速发展,是我国人口质量红利不断显现的现实反映,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向各产业渗透的当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重要内容。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快速发展是一个长期趋势,主要缘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2022年全年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1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做好“三个充分” 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紧扣“创新”关键词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