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令枪响,全国多地马拉松赛事接续开跑。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苏州、杭州、芜湖、无锡、武汉、宿迁、厦门等地的马拉松赛事都已经确定开跑时间。马拉松赛事密集供给,背后的消费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马拉松赛事发展至今已经不仅是竞技场,背后更有一笔经济账。直接看,马拉松赛事拉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直接消费需求,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辐射范围越来越广。间接看,马拉松可以激发更多人养成运动习惯,促进体育消费,对消费的长期拉动作用极为可观。
马拉松赛场是观察消费升级的一扇窗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生活的需求持续提升,对运动用品的需求已经从功能性向时尚化转变。比如,当前运动服装跨场景需求成为服装消费升级的一大亮点,在此背景下,彰显个性的新运动品牌不断涌现,带动了运动服饰消费实现较快增长。更专业的跑者对智能化装备表现出旺盛需求。高科技跑鞋有助于提升比赛成绩,智能手表用来监测日常训练情况等。新需求倒逼运动装备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高端市场。这两年,随着文创市场的火爆,文创衍生品也成为马拉松赛事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跑马拉松专门为了收集各种奖牌、奖杯,甚至带火奖牌架、奖杯托等周边产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跑步都不再是低投入的运动项目。瞄准这个大市场,相关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研发设计,提升产品体验与价值。
马拉松赛事跑出了一个体旅融合的大市场。如今,随着人们对情绪价值的关注,越来越多跑者抱着旅游、观光、健身的心态参加马拉松,“跑马”人群成为旅游消费的“潜力股”。在发达国家,体育赛事及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25%,我国以比赛促旅游大有文章可做。各地不妨以马拉松赛事为契机,谋划如何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融合,充分满足新兴文体旅消费需求。
让跑者有持续动力,还需要丰富品牌赛事的有效供给。很多城市看到马拉松这块蛋糕的经济价值,一哄而上。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报名不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赛事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竞争,千“马”一面。今年年初,上海打造了“兔”字形跑步路线,串联起身边的风景,提升马拉松赛事文化品位。各地还有诸如创业跑、早餐跑、女子跑等创新形式吸引不同群体参与。下一步,发展特色赛事,打造差异化、系列化、有独特性的赛事IP是马拉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细算马拉松背后的经济账,可以发现促消费还有很多潜力可挖。赛事经济不是单一链条,而是与文化旅游、运动服饰、智能设备、教育培训、营养健康等相关行业紧密联系的链条网,各行业应该在这张大网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凸显自己的价值,共同编织体育消费的美好未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天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