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真炒作,还是假辟谣?网民究竟应该相信谁?这是日前发生在北京的一则“全城急寻20万人工耳蜗”事件呈现出来的复杂舆情。
起初,一对姐弟先后在微博上求助,称弟弟佩戴的一只“大概价值20多万”澳大利亚某品牌人工耳蜗,在乘坐北京地铁途中丢失,希望能借助网络力量找回。继而,名为“黑奇士”自媒体公号发表文章,指这则刷爆朋友圈的事件是个“大骗局”,是“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最后,等到记者找到姐姐时,证实弟弟确实丢了人工耳蜗。
复盘事件,姐弟俩在求助信息中确有不准确之处,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使人工耳蜗真的找不回来,也并不如所描述的那样一定需要“开颅手术”。另外,单单匹配一个新的人工耳蜗外机,所花费并不等于一套人工耳蜗及其植入费用。事后看,这种不准确更像是当事人在紧急情况下未加思索的求助陈述。相比之下,“辟谣”的自媒体从这些疑点出发,似乎找到了一些“证据”,如最近媒体报道了几起类似事件,其中一起是一位母亲骑着电动车带孩子卖菜丢了价值28万的人工耳蜗,结果生发出“骑电动车如何配得起28万耳蜗”的质疑,进而得出“此次事件是‘大骗局’”结论。整篇文章洋洋洒洒,看似佐证丰富,却推理逻辑跳跃,更没有涉及事件失实的直接证据。
这就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以“网络求助”名义,利用网民的爱心和善意骗取钱财的案例确实存在,甚至一些以求助重疾孩子名义发起的网络救援行动,最后也演变成了闹剧。面对网络纷繁芜杂的信息轰炸,作为个人的网民在没有得到权威消息源,或做初步检索、信息交叉验证的情况下,保持合理质疑和行动克制,是理性的表现。进一步言之,无论是个人还是自媒体,在获取了更多信息之后,提出合理性质疑,也是正常的表达自由和权利,有助于推动网络自身的信息净化功能的实现。
关键在于,新的质疑需要建立在合理的逻辑推论,或是新的有效信息基础上,而不能贸然下定论。正如此次事件所展现出来的,配一个人工耳蜗的外机是否要20万,参照市场行情、专业人士意见以及国家在这方面的医疗优惠政策,显然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质疑。然而,指出疑点与认定此事是个“大骗局”,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特别地,与网民个体认为某件事是真是假、是否为“骗局”不同,微信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往往拥有一定数量的订阅用户,且很可能还会被平台抓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急于作出“惊天逆转”的结论,越容易迅速扩大传播。倘若没有准确的信息和事实支撑,就有可能对当事人产生负面影响。这再次凸显了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容回避的公共责任。
经常有网友说:“让子弹飞一会儿。”指的就是,面对热点网络事件却又信息不充分的时候,“围观群众”们不妨等一等,保持冷静和克制的态度。对自媒体来说,既不能为了蹭热点当“标题党”,也不能为了“逆转”而“信口辟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