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批评”让政府与市民贴得更近

2018年12月07日 07:34   来源:北京日报   张砥

  “凡是媒体曝光的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坚决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日前召开的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上,市委书记蔡奇再次强调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并点名道姓通报了今年6月以来媒体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街乡镇。

  如今,每月一次的工作点评会,已经成为区委书记们的特殊“大考”。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区委书记直面问题汇报交流,市委书记直截了当现场点评,有效形成了找问题、比进度、促整改、抓落实的“赛马效应”。而回顾已经开完的四次点评会,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舆论监督”:控制违法建设不给力、河道垃圾清理不及时、斑马线信号灯设置不合理……一系列经群众反映媒体曝光的问题,都被拿到会上“对号入座”,当面锣对面鼓地督促强调。这种严肃认真、分毫必较、干脆利落的方式,彰显出深厚的为民情怀和鲜明的务实姿态。

  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将其引入月度工作点评会,意味着媒体和公众监督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工作越来越重要的帮手。“如何对待媒体和公众监督,是一面镜子。”正是通过快速有力的媒体曝光,城市治理、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各领域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也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舆论监督,街道整治、社会治理、社区改造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得以健全完善。事实证明,激浊的目的是为了扬清,曝光问题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发现一起、曝光一起、解决一起,必能促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舆论监督,发现的是问题,指出的是需求,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而言,百姓需求多元多样,治理任务庞杂细碎,能不能及时捕捉到来自街乡一线的群众呼声,继而及时回馈并加以落实,既是沟通民意化解矛盾的重要方面,也是优化提升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从家门口久填不平的坑洼,到街巷中拆而复生的违建,再到小区里长年不动的“僵尸车”,当这些“身边事”都能够借由媒体曝光进入治理者视野,我们看到的,就不仅是一份政府对待群众的责任担当,更是一种“群众—媒体—政府—群众”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积极互动中,“问题意识”成为最大公约数,解决问题让政府与市民贴得更近。

  既然是舆论监督,就难免会有披露,有批评,有所针砭,有所触痛,往往会让一些部门、组织和个人难堪、难受。将舆论监督纳入“月考”,同样暗含着“变压力为动力”的治理逻辑。在第一次月度点评会蔡奇书记空前强调舆论监督重要性后,接下来的几次会上,与会同志桌上除了会摆放各区工作情况汇编的材料,还有一册“媒体监督反映的问题”。可以说,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体悟,不少人“闻功则喜、闻过则怒”的惯性思维正在被打破,“善待批评、有则改之”的务实理念更加牢固,对问题暴露的压力正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这样的真诚互动多起来,我们的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要从受理市民诉求看作风、看执行力,看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闻风而动、接诉即办,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治理方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