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午,一名衣衫褴褛、长发披肩的男子走进了宁波鄞州公安分局白鹤派出所的接待大厅,对值班民警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华派出所的什么‘雪莲花’助学计划,我也想捐点钱。”男子说完,从看似要漏风的口袋中掏出一叠纸币,递到民警手里,共计1000元。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已成为坊间的美谈。(11月27日《宁波日报》)
“人在流浪,心在天堂。”这是网友对他的评价,评得非常到位,贴切。由于他不愿暴露在众人面前,这几天有意躲避记者的追踪参访,因而至今还不知他姓甚名谁,哪里人,身世如何,只知道他经常在白鹤社区、黄鹂新村一带流浪。平常只吃4元一碗的光面,为人挺硬气,饿得实在不行,会向居民借钱,但有借有还,也不接受别人的资助,待人很有礼貌,也很爱看书看报。挺神秘的。
有太多的谜底有待揭开。我最感兴趣的是,“流浪哥”在自己的温饱问题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为何如此热心助学,将这笔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的善款捐给贫困学生?也许他曾经是个辍学儿童,不幸的经历让他对贫困生的艰难处境感同身受。这从他的爱看书看报上可以找到佐证:一个爱学习的人却不能完成学业,这是一种怎样的伤痛和遗憾。由此可见,助学计划是何等地具有感召力!
一个无暇自保的“流浪哥”之所以能做出如此义举,除了上面分析的,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生活”的环境。他生而不幸,成了一位“流浪哥”,但不幸中的万幸,他“生活”在宁波这个爱心城市。他那么爱看报纸,肯定知道宁波那位大善人“顺其自然”。11月24日,“顺其自然”再次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了50万元。从1998年开始,他(或她)每年都在这个时候匿名捐款,资助贫困学生,20年下来,累计已捐款1000多万元。“顺其自然”20年捐资助学的善举感动了全体宁波人,“流浪哥”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他还从其长年“生活”的白鹤社区、黄鹂新村的居民中感受到了太多的善意。看到他饥饿难耐,居民会给他送吃送钱;冬天到了,社工会动员他去救助站领棉被;鞋子开口了,不少人给他送过鞋;天下雨,大爷会为他披上雨衣;面馆老板看他老是吃4块钱的光面,会为他加点榨菜;衣服破了,大妈会为他免费缝补,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无不体现出城市居民对底层人的关爱呵护。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人间大爱。也可以这么说,正是这种民间大爱维系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千年不堕。
与此相对应,“流浪哥”对所有这些来自城市平民的爱感恩于心,铭记于心,并且用自己的诚信、正直、硬气和善良回报对方,最终实现了善的对接和爱的回流。
善和爱是可以相互激荡和激励的。“流浪哥”捐资助学的义举,感动了在场的市民,受其感染,有人立即掏出200元作为爱心助学款,还有一名女子当场捐了1000元,又特意去买了吃的喝的递给“流浪哥”。他不愿意要,但抵不过众人的劝说收下了,最后又坚持掏出20元钱作为“饭资”。最后,民警将这笔特殊的2220元善款捐给了相关老师。
为此,我有理由期待并相信,“流浪哥”捐资助学的义举一定会更加广泛而深刻地激发起更多的善意和爱心,更加坚实地夯实“宁波爱心城市”的根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