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助推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

2018年07月03日 07: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长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刚刚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使互联网成为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设施。很显然,把手机当成农民的“新农具”,这是对“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一个形象比喻,也是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鼓励农民科技致富、信息致富的高度概括。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国家,根据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经突破了十亿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许多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变成了“手机控”,智能手机也不像过去那样是个稀罕物。他们在看新闻、刷微博、发微信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许多农业知识、掌握不少“生意经”,大大地开阔了眼界,部分人还成为新时代“新型农民”的代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应用,如今农民手中的手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它还可以变成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生活甚至发家致富的手段。手机可以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动态,把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手机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购物、支付和农产品销售,在生活便利化的同时,大大拓展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渠道;手机还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创业梦想,通过微商、开淘宝店等方法,实现自己的“老板梦”。比如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2017年在全国发现了2118个“淘宝村”,“淘宝村”活跃网店超过49万个,带动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尤其是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33个淘宝村,省级贫困县有近400个淘宝村,移动互联网对减少贫困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客观地说,当前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依然是一个“短板”,一些农民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或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缺乏认知。还有的是由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移动互联网的功能受限。此外,不少农村地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移动互联网进行开发和维护,也使得农民在智能手机的应用上缺乏技术指导。

  正因为移动互联网对农村地区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政府部门这几年一直将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应用手机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手抓提高农民素质这个“软件”,一手抓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硬件”,双管齐下,推动手机变成农民手中的“新农具”。

  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大力提高农民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积极组织有关单位、企业深入乡村,分层次分类型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面对面、手把手教会农民应用手机,同时丰富网络课堂内容,满足农民随时随地、想学什么就可学什么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硬件设施的短板,重点解决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民手中的手机变成实实在在的致富之宝。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