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海外网信人才柔性集聚问题研究

2018年04月19日 10:12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科基金2012年度一般项目“国际人才流动新范式与我国外籍人才引进政策转型研究”(12BGL061)。

  [作者简介]  高子平,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海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符合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征的网信人才成为国际人才大争夺的新焦点。我国需要深刻认识网信人才的新内涵、新特质,剖析这一群体与传统科技人才的内在差异,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积极探索柔性集聚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海外网信人才;柔性集聚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新型信息技术创新异常活跃,技术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互联网相关人才的类型更加多元、内涵更加丰富,并且出现了与传统人才不同的很多新内涵、新特质。其中,网信人才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新重点和人才争夺的新焦点。2017年12月,中央针对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工作部署。无疑,在大力培养的同时,能否基于全球网络空间柔性集聚海外网信人才,事关未来我国的大数据战略实施成效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竞争位次。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信人才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全面普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形成了汹涌澎湃之势,深刻重塑着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及传统社会形态。与工业经济时代受到工业经济发展需求驱动的历次科技革命不同,本轮科技革命立足于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需求,先于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改变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技术发展理念,通过直面消费者重构了全球产业布局与产业分工,进而影响世界各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共享经济占据主流经济模式,智能机器日趋成为劳动力主体,泛在网络支撑全社会的协同创新,都预示着经济形态的转换和信息、经济、科技、社会四者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高度耦合。全球经济社会深层次变革也在引发国际人才流动范式的根本转型。例如,各类创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人才培养和发现的方式,个体数据(My data)的高度富集和高效流转重塑了人才的价值体系,基于网络的大规模生产协同以及共享经济模式将改变人才的工作和收益模式,大量一般性劳动被智能机器替代的趋势对人才的内涵与能力带来颠覆性改变。上述趋势都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人才群体和人才形态的出现,即网信人才。

  网信人才是指具有互联网相关专业背景并以网络技术为工作基础或者工作对象的人才。这一群体是信息科技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持续推动信息时代发展的关键性人才。对于网信人才的内涵、外延、特征与形态等基本问题,尽管业界和学术界的认知依然较为模糊,但综合国内外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以下类型的网信人才近几年来已具雏形:大数据人才、人工智能(机器人)人才、云计算人才、物联网人才、虚拟现实人才、增强现实人才、互联网金融人才、电商人才、网络游戏人才、即时通讯人才和社交媒体人才。其中,最后四类也时常统称为互联网人才(广义)。每一大类人才均可细分。比如,大数据人才通常包括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数据分析师和数据运维人员等。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成熟的岗位主要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语音识别工程师、图像识别工程师、机器学习人才和算法工程师。2017年6月,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的大数据显示,电商、新媒体营销、云计算和大数据持续包揽热门行业三甲,数据和互联网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云和分布式计算也成为当下十分受欢迎的技能。显然,绝大多数热门职位均与信息科技革命所涉行业或领域有关,以信息技术为专业背景或者工作对象。纵观网信人才的成长历程及发展趋势,总体呈以下特征:

  (一)兼具多重知识结构与多重能力结构,挑战了传统的专业技术人才概念

  早在1995年,Dorothy Barton在其著作《知识创新之泉》中便提到,微软、惠普、IBM等科技巨人不只是单纯的工程师,已经颠覆了传统的I型人才(专才),在“I”的架构下,伸出两只手搭在别的领域成为通才。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洪流对新兴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以数据科学家为例。数据科学家是复合型人才,是对数学、统计学、机器学习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掌控,需要对数据做出预测性的、有价值的分析。首先,与传统的IT人士不同,它的工作中既包含IT的成分,也包含业务的成分;其次,数据科学家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了解数据和信息如何与企业的业务产生关联;再次,数据科学家还拥有其他多种能力,既了解信息、业务以及数据如何在企业中流动,也知道如何将信息整合在一起,这是数据科学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能力。相对而言,“数据分析师”通常要求必须有数学、统计或电脑科学等的相关专业背景,最常见的工作技能要求是 SQL、R、SAS、Excel。随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日渐庞大,Hadoop也被许多公司列为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的UI设计师如果想要转向VR领域的UI设计,则需要掌握更多3D设计、模型构建相关的新技能,从二维平面的交互设计转向三维空间的交互设计,这样的超复合型人才竟成为未来几年该行业内最抢手的稀缺资源。正由于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趋势,使其与以往突出强调专业化水准与造诣、注重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历与资历的科技人才的习惯性做法不同,“一专多能”几乎是如今网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必备的条件,与工业经济时代一味强调深耕特定专业领域的专业化导向存有很大差异,并对其流动周期、薪酬期许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流动性极强、流动空间更广,甚至呈现虚拟集聚的态势,与传统科技人才渴求稳定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背离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高度复合,预示着更高的职业风险与更为强烈的成就动机。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不仅来势凶猛,技术更新的周期短、速度快,而且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变化频频发生,不时“惊起一滩鸥鹭”。相应地,网信人才也如金秋稻浪,一波赶一波,以至于“90后毕业生都不一定具备网信人才技能”。[1]比如,商务智能(BI)人才主要是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快速准确地提供报表并提出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业务自身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更替决定了BI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必须持续优化更新。相关调查显示,不足10年时间已经形成了新老两代BI人才。他们在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年轻的新一代BI人才更加开放,更倾向于使用开源工具和云计算,热衷于最新技术工具和认证,但这些年轻的BI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更低,而且更加敏感,对工作环境更加挑剔。“如果他们不能与其他员工很好地协作,他们将无法了解数据分析结果对整个企业业务的影响。”[2]不仅如此,富于信息技术基因的网信人才作为全球网络空间里的弄潮儿,进一步促进了“人”与“才”的分离,使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space of place)真正演变为“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正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职业信息和发展机会,甚至通过虚拟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以至于在国家税收、国家安全、组织忠诚、企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薪酬远高于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并且更加追求市场回报

  Information Week、McKinsey等的统计数据均有体现。[3]比如,BI、分析和信息管理专业人士的薪水过去三年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管理职务的薪水排名在Information Week的23个IT职业大类收入调查中排名高居第四。据美国招聘网站Glassdoor的报告称,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为118709美元(约合人民币737550元),而程序员的平均年薪为64537美元(约合人民币400974元)。美国地区数据架构师的薪资范围是65928到147868美元,中间值为105581美元。以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相对于SQL,擅长OracleDB的人才更容易得到高薪。美国的公司通常给CIO的薪水从81226起跳至269033美元不等,中间值是142269美元。[4]显然,薪酬待遇高于传统行业和领域。相对于以往科技人才供求关系调整基础上的薪酬形成机制,网信人才的薪酬形成有几个新的特点:一是由于产业发展速度远快于网信人才的培养速度,比如,人工智能人才主要来自相近行业,高校培养才刚刚起步,以至于网信人才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不仅大幅度抬高了网信人才的薪酬基准,而且网信人才规模的扩大并未导致薪酬的相对下降,亦即呈现出“网信人才越多、收入越高”的格局;二是鉴于网信领域的初始创业成本低、各国普遍支持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网信人才进行初始创业抑或进行企业内部创业,追求市场化的薪酬机制,而不再甘于传统科技人才所恪守的“雇员”角色。进而言之,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本相互雇佣的局面在信息科技革命背景下开始变为现实。

  二、我国海外网信人才的发展状况

  海外网信人才是指具有互联网相关专业背景并以网络技术为工作基础或者工作对象的海外人才,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才为主要研究对象。本土培养无疑是主体,但海外引进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比如,我国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缺口约为500万,但国内供求比例为1:10,[5]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同时,通过海外引智无疑是仅有的选项。其中,以下三个方向的网信人才备受关注:一是Hadoop(在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上存储海量数据并运行分布式分析应用的一种方法)大数据开发方向;二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方向;三是大数据运维&云计算方向。在上述领域中,美国显然居于全球引领地位。尤其在引领未来网络平台型产业分工的信息产业创新领域,如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与可穿戴技术等,都是在美国最先发明与创立。目前,大数据的事实标准Hadoop是由美国制定,全球最大的十家SaaS供应商都是美国公司,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成为美国构建新型网络化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支撑。相应地,美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汇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才。

  中国的海外网信人才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但是,国内学术界尚无海外网信人才的专题研究和数据统计,主要囿于两方面的限制:一是海外实证调查途径少,难以系统获得面上数据;二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快速发展但远未定型,标准设定和形态描述相对困难。本研究基于自有的“海外人才大数据平台”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数据清洗,重点对在美理工科博士生的学位论文(2008—2016)进行二次数据挖掘,主要针对“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Data Mining(数据挖掘)”和“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等关键词所涉论文进行逆向追踪和数据分析。同时,面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职业社交网络平台(如Research Gate、Academia.edu等)进行动态数据搜集,了解海外网信人才的分布情况。对与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相关领域进行排序,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37947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共有20个关键词的论文数在100篇以上,其中,直接涉及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相关行业、产业、专业领域的关键词共计5个,间接相关的关键词1个。Machine learning居于首位,共计出现375次,占0.99%;居于第三位的Data mining出现了249次,占0.66%;居于第八位的Wireless networks出现了226次,占0.60%;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出现了198次,占0.52%;computer vision出现了194次,占0.51%。另有与微电子相关的关键词Microfluidics,共计160篇,占0.42%。

  加总可得,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域的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3.25%,其中,很多论文位居相关领域的最前沿。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在该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居于前列。在主要关键词中,“机器学习”居于首位。抽取“机器学习”为关键词的在美博士学位论文不难发现,自2008年以来,赴美攻读该领域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学子呈持续递增态势。

  从高校分布情况来看,卡内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中国大陆培养的“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生最多,这5所高校恰恰代表了美国在该领域的顶尖水平。

  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在国内的本科教育经历来看,高达17.14%的该领域博士生在本科阶段就读于清华大学,8.57%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7.43%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6.86%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其次是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

  但追踪其硕士阶段的就读学校,则有很大变化。清华大学的比例显著降低,占7.94%;华中科技大学占7.14%,中国科技大学占4.76%。不难看出两个特点:一是国内高校的占比总体降低,硕士阶段生源更为分散,亦即本专业领域的留学派出院校较为分散;二是外国高校在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中占据3席,这意味着很多学生从硕士阶段开始直接进入国外高校,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可见,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从发源地美国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学子在专业方向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处于顺势而上、奋力迎击的态势,这对于中国在这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中谋求更有利位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在相关前沿领域实现全面赶超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我国吸引海外网信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网信人才方面的市场前景广阔。未来5到10年,我国仅大数据市场的规模增长年均增速就将超过30%,高速发展带来的与大数据相关的科技人才缺口变得越来越大。[6]从目前来看,我国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不够,只是初步意识到了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对人才结构及需求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国际人才大数据的形成及发展趋势,没有认识到人才数据权已经成为全球人才大争夺的新焦点,网信人才恰恰是最新的人才类型,多数用人单位和本土猎头更没有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全球人才资源的“全局数据”进行挖掘。网信人才是大数据时代的直接产物,全球网络空间是全球网信人才流动与集聚的第一空间。尽管学术界频繁呼吁基于全球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吸引和集聚网信人才,但传统部门“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似乎只需要关注一部分人才资源(代表性人士、典型人物)即可,没有真正意识到全球网络空间和虚拟手段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及国际人才流动的深刻影响,更没有意识到全球人才信息的联动趋势及网联全球人才资源的战略意义。

  第二,依旧热衷于物理意义上的有形引进,在体制机制层面缺乏柔性集聚海外网信人才的政策空间与制度弹性。现有的体制机制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以“人”“才”合二为一的“人来才到、人流才失”为基本价值取向,海外网信人才的一系列新特征、新需求使传统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时常难以着力,尤其是与以往的刚性引进思路相悖。事实上,全球网络空间的形成使虚拟集聚具备了技术条件,全球科技-产业的互联互通更是使柔性流动形式多样化,曾经近乎神奇的“海鸥”“飞人”等已经不再罕见,平台集聚指向更是大大拓宽了人才柔性流动与配置的渠道,各类平台与猎聘机构甚至直接为柔性集聚提供了诸多便捷。但我国迄今在本土猎头的国际化、本土化的国际职业社交平台建设方面裹足不前,在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台与云服务系统建设方面更是应者寥寥,迄今只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初步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海外人才大数据平台”。在网信人才引进过程中,一些单位依旧纠结于学历、编制、户籍、工龄工资等问题,沿袭以往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标准,甚至隐现某种短期操作行为与政绩观,“刚性引进”偏好与僵化做法滞后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网信人才的新特质与新需求相背离。

  第三,尚未意识到网信人才兴起的全球经济背景与科技背景,形成立足全球整合人才资源的宏大视野。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之下,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新经济形态。如今,全球层面面临的是经济形态的转换,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人才队伍建设或者创新驱动发展。正是全新的经济形态发展前景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新预期,并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反超西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这就需要从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布局。比如,虚拟现实人才(VR人才)对于我国ICT相关企业发展及其技术的深度应用具有战略意义。据LinkedIn(2016)发布的最新报告,美国约占全球VR人才的40%,中国仅占2%,不及印度(4%)。但西方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严格限制VR人才流动,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在制造业升级(4.0)过程中,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可以实现人才与知识技术的共享,中国的大型企业如何抓住契机,通过搭建开放型的协作创新平台,集聚各类网信人才资源?这是我国政府和产业界必须回答的紧迫议题。

  四、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柔性集聚政策设计

  网信人才是决胜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性力量。为此,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加快国际人才战略规划,强调面向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本国的网信人才资源。我国在吸引、使用和评价等诸多环节,可以将海外网信人才作为重点对象,探索顺应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引智新模式。

  (一)加快建设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台与云服务系统,探索顺应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引智方式

  如今,很多国际猎头和职业社交平台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人才信息,不仅进行市场开发,拓展猎聘业务,而且运用所掌握的海量会员数据发布各类人才发展报告等,影响所在国的人才政策及社会舆论,甚至开始介入人才的职业生命周期和用人单位的员工管理,深刻改变着引才用人的传统模式。迄今为止,我国仍未建立各部门开放共享的大型人才数据库,很多相关部门和地区依然忙于建立满足自身工作需要的小规模、封闭式、静态的人才数据库,无法从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度认识到国际人才大争夺的总体态势及人才资源集聚指向的新变化。这就需要逐步树立人才大数据的意识,并通过构建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服务系统等,为立足全球吸引与集聚网信人才资源提供最新的技术支撑。

  (二)积极探索柔性集聚机制,为海外网信人才的柔性流动提供便捷途径

  国际人才集聚指向正从区域集聚、组织集聚转向平台集聚,基于职业发展/岗位要求进行灵活多样的人才配置,是引智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方向,这就必须超越以往静态、刚性、单一的引才用人方式。比如,短期流动频繁、跨国办公现象剧增,直接要求出入境政策的灵便化,以往关于出入境期限的“短期”与“长期”的界定标准首先需要调整;需要进一步放宽短期签证政策,简化短期跨境流动的材料审查,大幅度省略短期性的重复审核;探索海外网信人才“就地集聚”、进入中国企业“走出去”就地引智涉及的公共服务问题。同时,基于“人”“才”分离的集聚方式更趋普遍,诸如远程办公、虚拟集聚的形式层出不穷,以往按照人头纳税、借助于户籍进行管控等做法均面临新的考验,亟须探索形成基于业绩/绩效的新型评价与柔性管理模式。此外,需要促进中国的网信企业,尤其民营网信企业加快“走出去”,直接介入相关国家的网信产业发展,通过就地吸引和使用的方式,实现海外网信人才的“就地集聚”和中外网信产业的有序对接。

  (三)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探索符合网信事业发展需求的薪酬体系

  市场规律与成才规律是人才工作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规律。海外网信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复合化趋势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高企,产业变迁与技术进步频繁加大了网信人才流动的心理成本与职业风险,职业生命周期缩短更使很多网信人才高度关注职业预期,首先是薪酬水平。我国的网信企业以民营居多,一方面,这为严格按照市场规律确定薪酬标准避免了体制障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与政策举措的稳定性时常面临顾虑,这就需要从公共政策设计层面着手,在人力资本参股、知识产权质押、竞业避止、人才诚信流动等环节制定法律法规,构建相对完整、规范、透明的人才政策框架,最终形成高度市场化的网信人才薪酬体系,使其创造性劳动得到相应的市场回馈和社会认可。

  总之,在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网信人才成为全球人才大争夺的新焦点。海外网信人才作为我国海外人才资源库中的新生力量,与传统的海外科技人才存有诸多差异,现有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及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这就要求探索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和网信人才特质的海外引智新模式,增强我国应对信息科技革命的能力和实力。

  参考文献

  [1] 全球抢破头 网信人才荒[N].中国新闻网,2015-04-21.

  [2] 网信人才战报:十大数据分析职业趋势[N].IT经理网,2013-03-06.

  [3] Neil Versel.Health IT Salaries: Nowhere to Go but Up[R].Information Week Report, Apr.5.2013.

  [4]数据分析师?科学家?架构师?网信人才的工作内容及年薪比较[EB/OL],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14244.html, 2015-05-18.

  [5]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 供求比例仅为1:10[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7-14.

  [6] 网信人才紧缺 两会代表建言政企协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J].职业教育,2016(5).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