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字护理日记堆积最美的孝道厚度

2018年03月30日 11:07   来源:东方网   堂吉伟德

  绵阳涪城区安昌路,一套不大的房子,每天都在上演“一群老人哄一位老人”的场景。这群老人是六兄妹,最老的已古稀,最小的也年届60。伺候的对象,则是92岁的老母亲。老母亲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多种疾病,几年前又诊断出老年痴呆。幸运的是,6位子女24小时轮流值班照料她,吃饭、喂药、测血糖、打胰岛素……他们细细写下妈妈每天的饮食起居、吃药情况。16年来,已有30多万字。(3月29日《成都商报》)

  久病床前无孝子,此不过推脱之辞。6兄妹16年来不离不弃,细致如微的照顾,既有颠覆,也有诠释。吃饭、搽药、换尿裤,时间精确到每分钟,无缝对接与不间断持续,让身患多种疾病的老母亲,晚年享受到了最贴心的照顾。30万字的护理日记,见证了其间的点滴与历程,场景固非气势磅礴,却细微得让人无比动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会面临“老有所养”的顾忌与困惑。“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孝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最具效力的指标。《弟子规》中“首孝悌”篇,就明确将“孝”放到首要和第一的位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无以呵护别人和爱护社会,会以自我为中心而高度自私与自利。

  在当下,倡导、弘扬与推广孝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取决于孝在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也是道德和文明建设必须强化的环节。无孝不立,一个人不讲孝道,“非人也”。一个社会若孝道沦丧,必然纲常不举,社会陷入混乱。事实上,孝道不举正是当下最大的现实隐忧,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曾有媒体记者在武汉市长春街小学二(5)班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全班45人参与调查问卷:21人知道父母生日,约占全体学生的47%。而更早的一项关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日”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答不出来。有媒体曾经随机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作为子女的我们对妈妈了解多少。接受调查的36位读者中,有61%的读者不了解妈妈最近的身体状况,39%的读者不知道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还有28%的读者在妈妈生日的时候,还没有对妈妈说过“生日快乐”。

  必须承认,社会变迁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让尽孝有了更多的挑战,实现有质量和有保障的孝道变得更加困难,比如子女与父母的分离,还有沉重的社会压力。但距离、时间、精力和能力,从来都不是“尽孝与否”和“能否尽孝”的前提条件,也非逃避责任的借口。当下,虽然尽孝已从“父母在,不远行”的传统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孝道的形式和尽孝的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孝道的内涵和实质却从未改变。2013年,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成为自杀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如此语境下,“如何尽孝”的议题就会变得无比的沉重与深刻。

  尽孝不缺历史的参照,一部《孝经》就是最极致化的标准,但尽孝缺现实样本和鲜动生活的事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比与思考,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常回家看看”极度稀缺,而“难得回家看望,场面却变成玩手机”的事实下,30万字护理日记则成为最鲜明的反照。逃避总归有理由,尽孝总归有办法。在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时间与空间距离从来都不是障碍,真正的壁垒在于“你在身边,我视而不见”的冷漠。

  “带母游行”和“背母上山”的个例,跟“一群老人哄一位老人”的场景,都那么温暖而感人。这本是人伦最基本的常态,于现实却变得殊其难得,当大多数人习以为常并保持了一种惯性思维,“亲儿子不如药儿子”的责任丧失与伦理缺失,就会加剧整个社会的麻木与僵冷,并成为传统价值回归与提升的羁绊。6兄妹16年始终如一照料92岁老母亲,其闪耀的人性之光,既照亮了自己的前行之路,也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