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医院餐厅被拘是权力滥用

2017年08月22日 07: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吐槽医院餐厅被拘是权力滥用

  □张玉胜

  报载,8月18日,河北涉县广播电视台“微观涉县”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则消息引发公众关注。8月16日,涉县城关派出所拘留了一名男子,原因是该男子在网上发布帖子抱怨当地医院餐厅“质差、价贵、量少”。河北邯郸市公安局对此回应称,市局已责令涉县公安局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本案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重新审核。

  吐槽医院餐厅饭菜难吃,犹如消费者给商家服务打了个“差评”,这本属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监督行为,何以被涉县城关派出所扣上“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大帽子,甚至还被施以行政拘留的治安处罚。这显然是有悖依法行政原则的权力滥用行为,理应得到矫正与问责。

  网上发帖抱怨医院餐厅“质差、价贵、量少”是“虚构事实”的虚假宣传吗?警方并未提供出足以推翻网友“差评”的调查证据。相反,记者深入实地走访调查却佐证了网友吐槽的此言不虚。更为关键的,餐厅经营者此前已就相关“吐槽”作出了积极回应。除言明系“通过公共资源交易投标中标”,并说明饭菜品种、价码外,同时表达出对网友的歉意:“帖子指责我餐厅饭菜贵、量少,我虚心接受,经营期间,虚心接纳所有人的监督和建议。”

  也许,一个细节可以解开人们对拘留吐槽者的大惑不解。那就是涉县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大干100天,让涉县更加和谐平安”的口号,“拘留吐槽者”显然是该县公安系统为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尽管该“口号”所透视出的平安和谐与奋发有为的善意初衷无可厚非,但透过“拘留吐槽者”的不当作为,人们不难发现其中弊端。

  一是一些地方官员把“和谐平安”误读为“没有杂音”,“散播负面信息”的吐槽自然就被当作了“虚构事实”的谣言。二是“大干百日”的突击性行动难免急功近利。人们早已对“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式治理诟病质疑。围观此案,由“谣言”定性扩大化和用力过猛导致的权力滥用,无疑再为突击性治理增添负面案例。据此,期待在重启本案调查程序的同时,当地不妨对陈旧的社会治理思维也一并认真反思。

  一份大气污染禁令 具有多重意义

  □鞠实

  8月17日下午,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全市首例检察机关提起的大气污染责任纠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首次依职权采取行为保全措施,裁定禁止北京多彩联艺钢结构公司在未经环境审批、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情况下,继续从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生产行为,防止损害扩大,保护生态环境。

  北京市四中院诉讼中发布大气污染“禁令”,不但在北京市首例,恐怕在全国也是鲜见的。毫无疑问,这份大气污染“禁令”的发布,除制止当事企业继续大气污染,维护北京地区空气质量,还具有更多重的意义。

  开辟了法院公益环境诉讼的新领域。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不但越来越多,而且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据相关资料和报道,目前北京法院已受理的12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以土壤、水环境污染居多,企业生产经营废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的尚属首例。首份大气污染“禁令”,标志着法院环保公益诉讼也有了新的领域。

  标志着环保公益诉讼保护的深化。对有初步证据证明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排放废气超标,造成污染环境的行为,北京四中院通过采取禁止企业污染大气环境的生产行为,诉讼中发布首份大气污染“禁令”,尽可能减少废气污染,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而就整体大气污染诉讼而言,这是一种治理和遏制的提前,干预和保护的深化。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一司法诉讼,将环境法的原则运用于民事公益诉讼中,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守护生态文明紧密结合,同时也很好贯彻了环保法所确立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从现实看,不少地方存在一边大气污染被处理、一边仍在继续污染的现象。期待北京此次首份大气污染“禁令”,能够是一个好的示范和开始,产生蝴蝶效应,接下来会有更多地方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出现,也会有更多的法院站在更有效维护大气环境的角度,尽可能多发布大气污染“禁令”,把有效的大气污染治理落实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