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近日被曝光其申请厦大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而且抄袭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两个硕士生。
据悉,蔡文的近4万字中,有近2万字来自于其硕士生黄安乐的硕士论文,另有一部分与其硕士生黄坤寨的论文重合。蔡文刻意对语序进行调整,对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同义替换,可见其故意抄袭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消息曝光后,这名院长、博导在网上遭到激烈质疑与批评,其多年积攒的人品、声誉与地位也正摇摇欲坠。
这几年学术机构和公众对论文抄袭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甄别剽窃的方法越来越先进,对抄袭当事人的处理也越来越严厉。不尊重知识产权,不严惩剽窃抄袭行为,学术进步就无从谈起,遑论与国际学术接轨。所以,不管蔡博导抄袭的理由是什么,只要其抄袭行为成立,就应取消其博士学位资格,并进行处分。
在这前提下,还有必要反思其抄袭行为背后的机制问题。蔡建春的抄袭行为发生在2010年,考察其简历不难发现:这一年他正在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任上,也是在职就读厦大博士研究生的第6个年头,即将超过毕业最后期限。在行政职务上还有盼头再上一个台阶,在学历深造上又面临紧要关口,这或是驱使他拿定主意抄袭论文背后不为人知的原因。
可能更要命的是,身处他的职务与职业,每天不能不忙于大量公务与业务,恐怕抽不出身来进行科研活动。而作为一名副院长、主任医师,竟然连个博士都不是,这不仅容易被人耻笑,也不利于职务升迁与职称评定。尤其是在这个“海归随处有,博士满街走”的年头,这个问题肯定成为蔡院长内心的隐痛。
这么来看,蔡博导既是学历教育与学术评审机制的破坏者,也是当下学术体制的受害者。好的机制会让坏人向善,坏的机制会让好人作恶。作为一名专业人员,蔡建春或许并非不学无术之流,他的为人品德也不见得会有多糟糕,如果不需要学历提升和职称评定,也可以获得晋升渠道,他未必会去铤而走险,进行抄袭。遗憾的是,在当前的科层体制和学术体制下,除非他甘于坐冷板凳,不追求名与利,否则难免要卷入体制的游戏。
在医院里也有大量类似例子。许多一线医生哪怕每日忙于业务,也要抽时间写论文、评职称,否则永远抬不起头来。无论蔡建春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都身陷其中,成为一名令人不耻的抄袭者。不无讽刺意味,这对日常工作非常忙碌的他来讲,还可能是一种“追求上进”的表现。这也提醒那些每日忙于公务、业务的人,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不能再用造假抄袭等恶劣行为来当作为进身之阶。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啊。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