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满一年 “打车难”回潮尴尬了谁?

2017年07月31日 13: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7月28日,网约车新政满一周年。一年来,24个省(区)发布了实施意见;133个城市已经公布出租汽车改革落地实施细则。与此同时,随着各地网约车新政过渡期结束,部分城市出现网约车打车难、价格高问题。(7月28日《人民日报》)

  网约车合法化一周年 “打车难”需辩证看待

  滴滴出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在今年6月早晚高峰和夜间时段的打车难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比分别增加了12.4%、17.7%、13.2%、22.5%。【详细

  用户反映打车难、打车贵,主要参照的是网约车出现后到各地方细则落地前这段时间中的情况。彼时,大家都以为网约车的“横空出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题,国家“顶层设计”确认网约车合法,更加深了这种期望。但随着地方细则的逐步落地,现实似乎不及期待。

  网约车数量压缩导致车辆供需失衡,当然与网约车平台的补贴减少,造成部分网约车司机的积极性降低有关。【详细

  网约车政策落地别再慢吞吞

  我国有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已经公布改革细则、已经或正在征求意见的加起来只有210多个;滴滴、神州两大平台获得经营许可的城市仅分别为22个、33个,全国获得网约车驾驶员证的仅有约10万名司机。可以说,在不少城市,平台、司机仍然生存在“灰色地带”,继续和监管者躲猫猫。

  一些城市尽管早已出台了细则,也正在逐步推进相关资质的许可工作,但发放许可的进度和节奏还是跟不上现实所需。【详细

  应审视地方新规是否过于严苛

  目前,全国已经获得合法身份的网约车司机,还不及滴滴一家平台高峰期司机总量的0.6%。此前有媒体曝出,一些城市网约车司机考试因命题过难,通过率不到10%。开网约车,真的必须知道“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吗?手机有导航,真的必须知道“某市交通委员会在什么地方”吗?【详细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地方在政策上并未区别兼职司机和专职司机,兼职私家车要开网约车也必须转为营运车辆。网约车本身脱胎于分享经济模型,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既有运力的挖潜,这其中,兼职司机无疑是重要的参与者,但现在的地方细则,却将他们基本上排除在外了。媒体报道,很多兼职司机表示,将私家车转为营运车辆,增加了成本,于是纷纷离开了。【详细

  地方政府部门对新兴的网约车行业监管持以审慎、稳妥的态度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监管如果过于消极、严苛,就可能限制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网约车改革方向已明、顶层设计已定的前提下,各城市理当更积极、更主动行动起来,一方面积极推进新政落地,一方面根据市场反应对实施细则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详细

  网约车“玻璃天花板”仍待打破

  网约车的走向,其实远不止“打车难”的处方那么简单,它关系到新业态的冷暖、表征着新经济的方向。今年以来,“包容审慎”成为行政热词。不要说快递、微信,就是支付宝、滴滴打车、网络订餐等,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包容审慎的心,估计早就夭折在违法违规的板子下了。新事物不能自动匹配老规矩,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新规矩恐怕更不能穿旧鞋走老路。网约车监管与改革,恐怕还有很长的裹脚布要拆除。

  行业改革是世界性难题,网约车发展也有自己的时间线。7月20日,交通部副部长刘小明在成都调研时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平台、车辆与驾驶员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合法化不能成为网约车发展的“玻璃天花板”,让共享经济的红利在网约车领域澎湃涌流,看来改革仍未有穷期、仍不能止步。【详细

  微言大义:

  @灰熊:多想想服务,少想想管理!

  @相信未来:本来人家是业余的,你现在强制把人家改成营运车辆,谁还去跑?赤裸裸的扼杀!

  @金色的高源源:严管是正确的!为了乘客安全着想!感谢政府!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约车新政实施一周年,尴尬地面临着“打车难”回潮。网约车初兴起时生机勃勃,高潮时如火如荼,到如今应当反思是否已经“泯然众车矣”。“政策落地慢”、“准入门槛高”对于这些群众质疑的“槽点”,地方相关管理机构自有其解释。但“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来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不妨就从“我方便管”到“百姓方便用”的转变开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