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2017年07月26日 14:15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陈 立

  [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和丰富学习实践成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理解中国,必须更加理直气壮向全世界阐释中国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需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着力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深度参与新时期全球治理;着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着力创新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合作。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国际话语权;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一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和丰富学习实践成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时刻,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理解中国,必须更加理直气壮向全世界阐释中国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需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一、着力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坚定“四个自信”

  回顾历史,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经历了数个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丰富的中国智慧,曾经在国际话语舞台上占据了显著地位。然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中国的话语体系发展几乎停滞。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确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基本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但是,“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一整套话语体系,其核心是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运用,维护其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而我们的话语体系发展滞后,很多时候被迫用西方的概念描述中国实践,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现实,从而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国的话语体系实际就是一国的意识形态体系,凝聚着一国的思想价值观,承载着一国的文化底蕴,代表着一国的旗帜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这“四个自信”,实际上就是我们党意识形态最核心的表述。坚定“四个自信”,就要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塑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深厚基础,为我们“四个自信”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应当利用这种优势,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创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我们要高举旗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伟大事业中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推进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二、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深度参与新时期全球治理

  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法国后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这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千方百计抢占国际话语权的现象。话语权,实质是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隐含着国与国之间地位、实力的角逐。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作为一个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世界各国对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都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发展中国家希望了解中国道路,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发达国家也期望解读好中国,抓住中国的发展机遇,寻求与中国合作。这为我们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也越来越有底气和资源争取国际话语权,越来越有机会和平台去提升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宏伟战略构想,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发起成立亚投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等等。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和实践,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我们深度参与新时期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开了新的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向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充分发挥中国道路和经验的示范作用,增强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三、着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从传播手段看,当前国际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话语权被少数强势媒体垄断的现状提供了机遇,要想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就需要我们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来看,我们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平台、轻价值的现象;让外国人愿意听、听得懂、可信服的通识性表达还不够;综合布局、多元参与的国际传播大格局尚未形成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一要做好对传播内容的长远规划,加强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统筹指导。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理论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视角把中国道路的内涵、外延、构成、内在逻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释清楚,深化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为对外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加强传播指导,要把上述外宣内容和各阶段宣传重点通过指导大纲等形式传达到对外交流具体实施机构、涉外教育培训机构,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遵循。

  二要打造多元化发声主体和沟通路径,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格局。加强对外交往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专家库,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眼光、政治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应对复杂问题,能够通过对话深入浅出地介绍好中国道路的队伍。发挥好企业家作用,企业家是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最佳歌手,企业走出去,既可以带动产能劳务出口,提升中国品牌,又能促进当地就业,减少贸易摩擦。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建立国际组织人才库及培养和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向国际组织输送中国人才,利用多边平台的传播渠道和机制发出中国声音,积极推动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议题,争取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力量,包括海外华人、华侨、来华留学生、研究中国问题的国际专家学者,长期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国际媒体人等,利用好外脑和外嘴发出中国声音。加强专门领域的国际对话,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平台,中外合作项目,各种官方和民间的对话机制,就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研讨和对话。发挥友好城市、社会团体、文化交流等平台,广泛联系、聚集人才,全方位、多渠道对外阐释中国道路。

  三要认真研究交流方式和传播方法,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沟通效果。坚持辩证思维和客观准确的方法。在具体讲述中,即要讲成绩,又要讲问题;既要实事求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措施,增强感召力和说服力。要用数据、案例、生动具体的小故事阐述“中国道路的大道理”。用外国人熟悉的思维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从讲历史入手讲现实,从讲文化入手讲政治,从简单的道理入手讲复杂理论,正确处理好学术性、通俗性与鲜活性的关系。既要讲清概念,更要多讲故事,从小见大,通俗易懂,增强讲话的吸引力。传播平台、渠道、载体要多样化,吸引国外受众的兴趣。研究网络时代的宣传技术、方法、规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优势,加大中国正面声音的覆盖面。

  四、着力创新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倡议。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国际共识逐渐形成、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一批标志性项目逐渐落地,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2017年5月14日至15日,我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参加,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形成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将“一带一路”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既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呈现,是传承数千年中国智慧的精彩展示,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的世界表达。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聚焦“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境外媒体报道的热点、海外图书出版的焦点、国际智库研究的重点,“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总体上看,国际上的积极评价占据主流,但不可忽视的是关于“一带一路”的认识仍然存在多元视角和声音,国外有人讲“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有人讲是“中国版珍珠链战略”,也有人讲是在进行“能源掠夺”和“经济控制”等,这些观点不时见诸报端。外界的一些误解和担忧,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给予回应,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加快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以对外话语创新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为“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懈追求,努力奋斗,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 陈立,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