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唱衰声中砥砺前行

2017年05月26日 07:49   来源:中国网   张德勇

  最近,穆迪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是28年来国际大评级机构首次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对此,中国财政部及时回应指出,此次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这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促使评级机构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国经济现状。

  穆迪这一举动,只不过是长期以来一些国外机构或人士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这些机构或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或问题,往往以偏概全,片面夸大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正视或忽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中国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总是被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放眼回望,我们就会发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泛起对中国经济的质疑之声。然而,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就是在这些各种质疑之声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仅挺过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机构,而且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有了质的提升,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已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目前的个位数,如,2016年GDP增长6.7%,2017年预计GDP增长6.5%左右,但对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大体量而言,对正在进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而言,这一中高增速是合理恰当的,而且还比主要发达国家的年经济增速高出不少。中国经济所充满的巨大韧性,决定了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总态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虽然人口红利在递减,但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爆发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力量。电商规模、出境游消费、汽车产销量、手机市场、高铁运营里程等多项指标,都名列世界首位,无不与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息息相关。这既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结果,又是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中高速成长的巨大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治理水平不断提高。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我们不断加强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在经济新常态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调。在调控思路上,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相结合;在调控手段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消费、投资、区域、产业、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尤其是,近来大力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为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更多可能。

  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构成中国经济上行的动力。经济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突显了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重要性。无论是以“三去一补一降”为代表的存量调整,还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为代表的培育增量,其结构优化带来的积极效果正在逐步显现。而创新驱动战略,既有助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又有利于培育新动能,促进两者协同发力。此外,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自贸区建设等,必然会从全球角度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来自外部的新动力,成为中国经济上行的动力之一。

  中国政府具有高效的政策执行力。这种体制优势,是发达国家所不可比拟的。发挥这种体制优势,会让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遇到某些问题和困难时,能够及时充分地动员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去解决、去克服。中国经济发展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的体制优势有很大关系。

  总之,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让我们在面对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时,能够泰然处之,保持战略定力。当然,同时,一方面,要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积极培育和扩大经济上行动力,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节奏,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砥砺前行,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事实来回应外界的疑虑。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