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实为小虫虾” “无核葡萄抹了避孕药” “吃大盘鸡能感染禽流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使谣言不胫而走。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舌尖上的谣言”之所以在网络谣言中占比如此之高,是因为食品安全关乎健康和生命,所以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大伙就容易信以为真,并急速传播,受众多、覆盖面广、杀伤力大。而这里边的造谣者,要么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要么是少数别有用心者。对前者,相关部门和社会舆论需要做足舌尖上的科普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不留信息真空,畅通辟谣机制,让真相跑赢谣言;对后者,除了亮剑严打、追究法律责任之外,还要进行诚信惩戒,将造谣者列入诚信黑名单,让其为造谣付出沉重的代价。——文刀
“舌尖上的谣言”屡禁不止,反映出我国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存在的漏洞不容忽视。一些民众科学素养不高,往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些造谣传谣者受利益驱动,蓄意造谣蛊惑;某些监管部门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处理舆情,应对无方、措施不力,这些都使谣言极易呈“裂变式”传播。相关的安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安全跟踪评估机构、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机构以及主流媒体等,都应该提升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敏感度,形成合力,共同织密甄别、抵制、击破谣言的免疫网,让互联网空间更清朗。——淼 淼
民众需增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免疫力,看到朋友圈、微博上、贴吧里那些貌似一本正经的食品安全“真相”“内幕”“警告”,应多一些理性的判断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盲信盲传,不对谣言的传播扩散推波助澜。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谣言,我们不可能总是及时辨认清楚,但只要我们对谣言有防范警惕心理,保持理性质疑精神,多方关注信息,多过过脑子,就能给谣言的传播设置层层障碍,减缓其传播趋势,直至真相大白。——李英锋
“舌尖上的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假如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公众何以会对某些未经证实的谣传“草木皆兵”?假如那些食品安全隐患多是由监管执法部门主动查处并及时公之于众,公众又怎么会对官方辟谣不买账反而对谣传深信不疑?“舌尖上的谣言”固然有必要举社会各方力量综合治理,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更有必要检讨治理生态,拿出实实在在的改进行动赢得公众信任,通过构建监管执法的公信力挤压谣言传播空间,或更有助于标本兼治。只有找出谣言疯长的关键诱因对症下药,才有望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