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那些心灵纯粹的创作

2017年04月18日 08:32   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员 李杏

  著名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此刻,人们再次谈论起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这部剧的问世距今已有31年。

  31年可以改变许多事,但艺术精品具备穿透时间的力量,并塑造着无数人的时代记忆。感谢杨洁,也感谢像她一样精诚奉献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洁代表了这样一批文艺工作者:他们可以为一部电视剧、电影或者小说,奉献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才华。从1982年开始拍摄,到1986年播出,86版《西游记》制作历时四年,这一方面是因为条件所限,但杨洁导演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幕后故事和“花絮”今天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人们所铭记与欣赏的,是这些老艺术家的优良作风,对今天的文艺创作而言,这种高涨的集体热情和工匠情怀,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今天我们难以这样历时弥久拍摄一部电视剧,因为“档期”都变得很宝贵。文艺创作在与世界先进模式接轨,资本运作越来越发达,技术可以完成无数高难度艺术表现形式,但有时也令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懒惰。许许多多的创作者,也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甚至在艺术审美、表达能力上并不逊于杨洁,但他们对自己身处的时代、对大众心灵的渴望、对我们共同的命运并不太关心,艺术或以抽象主义、形式主义拒人于千里之外,或服务资本运作而深谙快钱规律,或取悦迎合低级趣味而无原则的积攒收视率、点击率、流量——客观而言,这是今天文艺创作的一个通病。

  现在影视宣传的一个流行说法,是“诚意之作”,本身就说明,在文艺创作中,态度成了一个大问题。不少剧组并不缺资金,甚至可以说物质基础很优越,但是,拍片却更接近于关注吸金效果。一些令老一辈艺术家们艳羡的新技术手段,也没有真正为艺术锻造精品而服务,成了制造噱头的道具。在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当下,在群众对文艺产品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杨洁的去世再次引发我们的反思。

  截至2016年,中国电视剧的市场规模已经逼近千亿元,各类文艺作品供给越来越丰富,整体上展现出蓬勃之势。但是,有数量缺质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人民满意度不高。如果说过去的主要矛盾是文艺作品供给不足,那么现在的症结就是精品不够。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伟大作品的诞生,固然有各种因素的成就,但始终不能缺少的,是打造精品的执着与投入,坚持为人民群众而创作的初心。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