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成公园扫墓成踏青是可贵回归

2017年03月28日 08:15   来源:南方网   苑广阔

  3月25日、26日,是清明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正值天晴,南京迎来138万扫墓大军。记者探访发现,多家墓园今年在环境提升上下了大工夫,扫墓就跟旅游踏青一样,市民在祭奠先人后,可以顺便赏赏花、遛遛弯。(3月27日《现代快报》)

  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很多市民已经利用周末或休假开始进行祭扫活动,全国很多地方的墓园都人满为患,热闹异常。而最近几年,很多市民在扫墓过程中都发现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眼前的墓园越来越像公园,环境越来越好,风景越来越漂亮,而身边的扫墓人,既像是来扫墓的,也像是来踏青春游的,很多人扫完墓以后,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就开始举行野餐。

  墓园成公园,扫墓成踏青,这也引起了一些思想观念传统者的质疑,认为这种现象“不成体统”。客观上我们要承认,在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算是一个另类,因为其他节日往往和喜庆、团聚、亲情等等有关,而清明节则是为了祭奠逝去的祖先、亲人,先天带有一种以缅怀、悲伤为基调的“文化基因”。也正因为如此,所有很多人认为清明节就应该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就应该像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但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即便在古代,清明节也不仅仅只有祭奠、扫墓和缅怀。比如唐代的杜甫有诗云“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描绘的就是当时的老百姓趁着大好春光外出春游、扫墓的景象。而到了宋代,开封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京师请明日,四野如市,方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这和现代人踏青春游,外出聚会野餐并无二致。

  由此可见,从老祖宗开始,清明扫墓就不仅仅只有凄冷与哀伤的,同样还有明媚与欢快。那么到了社会更加进步,时代更加科学与文明的现代,自然更没有理由让清明节成为一个哀伤的节日。更何况,人死不能复生,与其在亲人去世后过度悲伤,不如在亲人在世时好好照顾、赡养,这才符合“厚养薄葬”的现代社会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墓园像公园,扫墓像踏青,才是一种可贵的回归,不但是回归传统,同时还是回归科学、回归文明。

  再看国外,虽然外国没有清明节,但是很多国家的墓园不仅供国民缅怀和祭奠,同时也是人们散步、旅游的好去处,更是阅读、野餐、派对的聚集地,有些墓园实际上就是公园。墓园成公园,让我们更加能够淡看疾病与死亡;扫墓成踏青,减少生者的沉痛,也一定是逝者所愿意看到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