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圣诞狂欢展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2016年12月26日 07:53   来源:南方网   罗登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从街上的商场和各大购物网站就可以看出,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到了,在中国各大城市,以青年为主体的集体狂欢又将上演。然而,近些年来,不少人对传统节日被冷落、西洋节日受热捧的现象忧心忡忡,甚至贴上西方文化渗透或国人数典忘祖的标签,对其口诛笔伐。可是,我们真的需要担心吗?从“圣诞”传入中国开始,就一半冷一半热,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热衷于圣诞节的年轻人没有数典忘祖,冷眼看待圣诞节的忠厚人也没能拒之于国门之外。倒是在看待“圣诞”的内涵变化中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商家利用圣诞宣传造势并不起于近几年,有学者统计了,20世纪20年代在《申报》上打过圣诞广告的商家,经营范围从瑞士名表、德国水墨画,到儿童玩具、衣服鞋帽,无所不包。这些商家充分利用圣诞元素招徕顾客,如一个香烟广告中配文:“圣诞老人说,今年圣诞最可爱的要算‘美丽牌香烟’了。”如今,商场门前摆好圣诞树,店员一袭“圣诞老人”的红装吸引年轻人挑选各种圣诞礼物,这也无可厚非。这一直是圣诞节的标配,是商家推销的手段。但那时的国人称谓圣诞节为“外国冬至”,甚至歇斯底里:“为什么当孔子生日的时候,不大声疾呼地嚷嚷着圣诞,而且也不敢说孔子圣诞?”那时的中国在文化交流舞台上发声的力量还太弱小,既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也存在着盲目的排外主义,对于圣诞节的内涵不清,发展方向不明,要么绝对反对,要么完全接纳。这既是对自己国内文化发展的不自信,也是一些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奴化的表现。

  在1950-1980年间,由于中西方关系的问题,主流媒体对圣诞节的报道偏重于负面消息。一是关注圣诞期间,西方国家发生的事故和死亡人数;二是借圣诞节之机,报道西方民众的悲惨生活;三是批评西方国家把圣诞节变成了“购物节”。圣诞节俨然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利用圣诞更加宣传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早已一片火海。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文化的繁荣,国人似乎对圣诞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圣诞节日趋中国化的实质,与其说是崇洋媚外,不如说是我们的年轻人自主改造外来节日的一场运动。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虽然在中国愈来愈受欢迎,但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与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圣诞主旨相去甚远。中国式圣诞往往被视为狂欢节,其主要形式是广场喧嚣、情人约会、逛街购物和赠礼问候,概而言之,就是“玩”。“玩”一个字足以突显当下国人对圣诞节的宽容态度,在这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不能御圣诞节于国门之外,可不就是需要“玩”吗?而且,这些年轻人也对圣诞节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用玻璃纸包装的苹果成为常见的圣诞礼物,这是因为“苹果”在普通话中与“平安夜”谐音;很多人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外出会友,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和家人呆在一起。

  从“拿来主义”、盲目排外到沦为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再到中国化的改造,国人对圣诞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在变化,而其中突显的是国人文化自信心的不断增强。近些年,随着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力、自信心不断增强,人们更加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并把一些“洋节”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这些都显示了中国人的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南方网 罗登)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