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激励中华民族复兴

2016年12月06日 09:32   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日前,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研究中心)举行“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为部分学者的发言摘登。

  提升中华文化现代传播力

  西方文化之所以强势,不仅在于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强行推行西方价值,更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而言,我们亟需从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模式向现代传播模式转型

  ■荣跃明

  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是与文化自强、文化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自信要有强大的物质和文化发展基础支撑,这就是文化自强;同时,还要有对待本国和他国文明、文化的正确态度与科学认知,这就是文化自觉。我们主张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处、合作互利、互学互鉴的价值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正在经历深刻调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中东困局和欧洲难民危机等表明,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已深陷困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在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与沿线各国人民互惠共享,以此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有效回应世界各国人民的期待和关切。

  新形势下,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文化先行。要通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加深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和相互理解,进而为推进互利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条件。要努力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清晰而又准确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中国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20多家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有一批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文化产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传播,为世界各国人民认知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文化之所以强势,不仅在于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强行推行西方价值,更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把内含西方价值的文化打造成各种产品,通过投资和贸易在全世界传播。

  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而言,我们亟需从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模式向现代传播模式转型。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着力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能级。要把中华文化“走出去”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即有效构建起面向全球、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承认多元一体,为什么“很中国”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中华儿女对此拥有显著的自豪感,对文化标识和民族身份更加敏感。独特的文化会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道路、独特的制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天然的因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坚持文化自信

  ■曾峻

  在主流话语体系中,有一种句式出现频次非常高,这就是“既……又……”以及相反的表达“既不……也不……”;有两个词汇反复出现,这就是“结合”与“统一”,有时为了突出结合、统一的有机性,还使用“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比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追求效率也重视公平。又如,在政治上,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把市场经济、政府调控与公有制统一起来。

  在制度方面,这种多元一体的情况也很鲜明。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人民包括工人阶级,也包括农民阶级,还包括其他一切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政党制度方面,实行的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两党多党制”,而是多党合作制。国家结构方面,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经济制度方面,鼓励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共同发展,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管理均可参与分配。在公共管理的主体、价值、功能、结构、过程、方法等方面,也有同样的现象。

  承认多元一体,并不是说不同元素的结合是简单的算术相加,也不是说没有主次之分。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在各个政党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在国家结构中,中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各类所有制中,公有制是主体;在各种分配形式中,按劳分配是基本形式。换言之,社会主义因素是“普照的光”,是核心,是关键性因素,代表着前进方向。

  为什么中国话语表达和制度安排会呈现上述特色?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依据。需要继续追问的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功找到了在经济社会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联共产党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重大失误?答案在于文化的不同。从宏观层面看,中华文化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中华儿女对此拥有更加显著的自豪感,对文化标识和民族身份更加敏感。独特的文化会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道路、独特的制度。

  具体来看,这样一些文化基因对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二是为民请命、敢于担当的济世情怀,三是实践理性或者说实事求是的态度,四是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五是整体性思维与辩证平衡的方法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建构和制度设计内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和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三类资源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果。这种综合创新方法本身是“很中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天然的因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坚持文化自信。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自信不是自满或自闭

  ■孙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政党。它的发展历史,就是一段用先进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历程。这种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满,更不是文化自恋或文化自闭,而是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上的自信。具体而言,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文化自信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辩证认识上。文化是一团活火,只有不断革故鼎新,才能充满活力和动能。中国共产党率先以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认识自身文化,剔除落后于时代的糟粕,吸收当代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创造与时代伟大斗争相适应的精神产品,才让我们从僵化沉闷的文化窠臼中走出,才让中华文化翻开了新篇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内核的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形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树立起的文化自信丰碑。此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理论创新的旗帜,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文化的前行鼎新。

  其次,文化自信要体现在敢于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果上。中外历史表明,开放中发展、交融中前进是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出现历史性飞跃,是从“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的。向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文化翻开新篇章的重要环节。中国文化重塑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接活”的进程。

  当今中国的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与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人权、法治、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和内涵的充实演变,就可以看到中国对当代人类文化成果的吸取、弘扬与提升。这是自信中的开放,也让我们在开放中更加自信。

  最后,文化自信要体现在对现代化的正确引领和强大推动上。毛泽东思想彻底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使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怎么不应该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超越苏联模式,开拓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怎么不应该自信?我们需要和强调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样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外化,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功能。

  所以,坚定文化自信,根本不在于就文化自身作演绎推理,而在于文化与发展的融合,在于用价值观引领社会、化风育人,在于用科学理论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中国话语、中国理论、中国方案。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引起人类的共鸣,激发时代的回响。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

  “一”和“多”相辅相成

  ■吴新文

  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有自己统一的风格,要有自己的文化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体现了这种风格和主流。当代中国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景观,各种思想、观点、文化艺术形式色彩纷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一”与文化多样性的“多”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各种文化的统合、沟通与引导,文化就会陷入支离破碎乃至冲突、动荡、混乱和倒退。只有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文化既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又对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世界,西式市场经济推崇资本和利益至上原则,西式民主政治囿于原子式个人主义,已经使得西方乃至一切西方化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避免陷入西式危机、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天下为公、集体主义、经世济民、共同富裕、共生和谐等先进理念,驾驭市场经济,激活民主法治,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追求和理想,遏制资本原则和抽象民主原则的恶性膨胀。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