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时间11月8日,随着美国大选投票日计票进程的逐步展开,第45任美国总统的人选终于尘埃落定,不是此前被几乎一切民调、“大数据”背书,被白宫、美国主流媒体和大多数国际领导人一路力挺的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而是从初选一直被“黑”到投票当天的“大嘴”特朗普(Donald Trump)。
美国的选举政治是比较特殊的,总统具有政党属性,现任总统为本党候选人“站台”并不像在某些欧洲国家那样,会为自己惹来什么麻烦,但像本届奥巴马这样不但挺本党候选人希拉里,更一再公开表示“特朗普不够格”、“特朗普有问题”,仍然是罕见的。不仅如此,主流媒体中除了一直作为右翼保守派主阵地“光荣鼓励”的福克斯,和必须在国内政治事务中采取中立立场的美联社,其它各家“拉偏架”的态度几乎丝毫不假掩饰——甚至经常还要对特朗普打几记“黑拳”,甚至直到计票已经开始,CNN等媒体仍然在“做手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希拉里在某州计票暂时领先,就会被这几家媒体计为“得点”,相反特朗普领先的州哪怕计票已逾99%也不被显示为后者的“得点”,给人以“选情胶着”甚至“希拉里在反超”的印象。
然而这一切都并么有什么用场——选票为证,他们都错了。
截止北京时间11月9日18点,特朗普获得的选举人票高达290张,希拉里仅218张,前者在各摇摆州中拿下了佛罗里达、俄亥俄、北卡罗来纳、密苏里和宾夕法尼亚等绝大部分,尤其号称“最关键的四大摇摆州”(佛罗里达、宾州、北卡和俄亥俄)竟全部获胜,希拉里仅获得弗吉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等少数摇摆州的胜利(弗吉尼亚还是险胜),甚至传统的民主党“铁仓”新罕布什尔、密歇根、威斯康辛也出现松动,自1986年以来共和党从未赢过的威斯康辛在关键时刻“失守”,仅此一条,就足以让无数龙飞凤舞、提前一天准备好的“备稿”成为废纸一张。
不仅如此,共和党还继续在100个参议员中占51席、在427个众议员中占236席,这是自1920年至今近百年来,共和党首次全控白宫和参众两院,可以说,希拉里和民主党此次遭遇了一场惨败——极富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及许多外国政府政要、大多数智库和主流媒体以及众多有头有脸的名流直到最后一天,还执着地相信希拉里不但会赢,而且会大胜。
如果说此前几届美国总统选举,体现的都是“保守派精英对决自由派精英”的“同类二选一”格局,那么本届的格局就成了“名流对另类”的另一种模式,一方面,共和党内许多“大佬”一直犹犹豫豫地不愿站在“另类同党”特朗普一边,另一方面,传统上支持民主党的许多人,如低收入中产阶级、底层民众、工团主义者等,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转会”对方,这些人与其说是支持对手,毋宁说是“绝不支持自己不认同的同党”,如此混乱且“敌我难分”的态势贯穿始终,令早已习惯了美国独具特色“两党政治”游戏规则的评论、舆论、民调体系,在这种更具欧陆特色的“抱团取暖”、“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新逻辑下显得不知所措。
许多人都承认,本届美国大选是“肮脏的一届”,而希拉里挟名流、主流媒体和“大数据”的威势,在“泼污竞赛”中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但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样是“不诚信污点”,对一个一贯以“政治正确”形象示人、曾长期出任国务卿要职的候选人,和另一个从未出任公职、总是给人以“大嘴商人”形象的对手,杀伤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这一点上,希拉里团队、“大数据”,甚至自始至终都对希拉里本人并无好感的我,都显然有些“准备不足”。
更重要、也更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参数问题”。
事实上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发现,“发言者”和“投票者”往往并非同一群人,在许多国家里,热衷于网络和造势活动上“秀存在”的是年轻人,而投票率最高的却是中老年人,而“大数据”最突出的特点,却是依托网络和终端进行原始参数的采集,出现如此偏差也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长期以来,在欧美社会言论开放的氛围里,“另类的声音”往往更容易被听见,并被误认为“政治正确”、“主流意见”,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绝大多数人对这种意见并不以为然,但他们却往往选择保持沉默,一旦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认定再沉默下去就会损及自身关键利益时,他们会选择用选票来“纠错”,而不会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发声方式。具体到此次大选,非法移民问题、“第三性厕所”问题、“亚裔细化分”问题等,都是较典型的“沉默多数悖论”问题。
如果说,8年前的奥巴马巧妙地利用方兴未艾的网络平台、大数据,让自己在最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受众说出最合适的话,从而成为著名的“零售总统”和“大数据最大受益者”,那么8年后他极力为之站台的希拉里,却因为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明白“大数据”惟有选对了参数才能靠谱,成为“大数据最大受害者”,并可能就此永远断绝重返白宫的希望。不知此时此刻的她,是否知道一千多年前中国唐朝学者章碣的四句诗:“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