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的晚年更有滋有味

2016年11月07日 15:22   来源:东方网   缪迅

  日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生产性老龄化”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不妨换一种眼光看“白发城市”,以更为积极的人口观认识年龄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老年人口的积极参与,来构造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体制。

  “让老年人口积极参与,来构造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体制”这个建议,可谓说在了点子上。笔者以为,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方面应该是:如何真切地体现与发挥并最终有效地促成老年人在构造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作用与积极性。

  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公布一组数据:预计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到2030年,本市户籍人口中一半将是65岁以上的老人。我国相关数据同样显示这一趋势:当前老年人口比重约为12%,到2030年预计将增加到23.3%。在全球范围内的统计分析也显示,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数将增至15亿人。那么,政府也好,社会各方面也罢,是不是因此就认为“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负担愈加沉重,而对老年人这一社会庞大群体中所蕴藏着的巨大人力、智力资源少有充分评估和有效开发利用,甚至视而不见。

  当下,应扭转原先将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年人仅仅视为“养老金领取者”这一极为片面且也不符合情理的观念,真正树立起“老年人也是社会的重要资源”这一观念,不仅鼓励也要推出行之有效的举措,促成更多身体健康、工作能力与效率尚处于“炉火纯青”阶段的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原先从事或原先擅长的工作。在我国“未富先老”,老龄化提前来临并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实现积极的老龄化”,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老年人的潜力不仅是老龄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老年人也是社会的重要资源”这句话,决不仅仅是一句表示一下对老年人尊重的客气话,而是一个铁板钉钉、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也许有人会觉得,大概只有大学里的老教授,医院里的老医生,科研院所的老专家有学问,有专长,退下来后还是很“吃香”的;而更多的老年人在职时的工作岗位很一般很平凡,“知识含金量”不高;同时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多数的退休老人文化水准不太高;如今退休了,无所事事,没了方向,恐怕只能要么含饴弄孙,带起了第三代;要么整天在公园打打拳、下下棋、跳跳舞、聊聊天什么的。

  当然,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像大学或科研单位的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科学家那样,退休后依然可以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经验优势和作用的。对为数众多的老年人来说,辛苦了大半辈子,如今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和社会给予的“退休”人生,在家里抱抱孙子,在公园里下下棋子,也是一种健康的有益的退休生活。

  然而,大家都知道,积极的颇有质量的老年生活愿景,可用“六老”来概况,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忽略了其中的哪一条,都是不太完美的、有点缺憾和不足的退休生活。

  因为种种原因,如今很多退休老人的生活状态离上述的“六老”标准或曰理想状态尚有一定的距离,老龄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不断地改善和进步。但是,我们的老年朋友如能积极地主动地发挥一下自己的能动性,为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做点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那么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谓是善莫大焉;对提升自己的退休生活质量也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在所在的小区、在平日经常光顾的公园等处活动时顺便关心一下环境卫生;或在居住的小区适当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而自己工作几十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人生阅历如任由其悄然流失,也实在是蛮可惜的。不妨对家里的小辈和身边的年轻人“传帮带”一番,或许对年轻人颇有教益也未可知。至于身怀一技之长且身体条件许可而用人单位也需要,那么“再度出山”,做做技术顾问,起一点“老法师”的作用,为年轻人起一些“扶上马,再送一程”的作用等,都是可行的。一来可为培养出现今急缺的年轻技术人才出点力,二来也可让自己的退休后生活待遇“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退休了,决不意味着“此生休矣”;而应依然怀着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份热爱和一份责任,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老年人大有作为可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不过小有作为或略有贡献还是可期达到的目标。

  总之,我们的社会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积极的老龄化”,让专家们提出的“通过促进老年人口的积极参与,来构造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体制。”这一设想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