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当南海发声, 遭到反对是必然结果

2016年09月30日 08:45   来源:中国网   

  

  (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李家成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最近,《环球时报》报道,在日前结束的第17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中,新加坡等极个别国家坚持要求在会议成果文件中强化涉南海内容,遭到峰会轮值主席国伊朗和东道国委内瑞拉等众多国家的明确反对而最终夭折。新方近日表示有关报道不符合事实,毫无依据。

  2016年9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上回应称,不结盟运动并非讨论南海问题合适场合,其会议成果文件应根据不结盟运动长期坚持的协商一致原则,体现所有成员国的共识。事实很清楚,极个别国家坚持要求在成果文件中片面渲染有关涉南海内容,但这并没有得到不结盟运动绝大多数成员国的认同,有关内容也没有反映包括中方在内的南海问题相关方的共识。

  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南海形势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中方希望有关国家切实尊重中方立场和与东盟国家达成的有关共识,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中国—东盟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和南海问题妥善处理做出建设性的贡献。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确立了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我想强调的是,在涉及双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中新应该相互理解和尊重。

  按理说,新加坡并非南海争端相关方,在南海既不抢岛,也不争水,没有直接利益诉求,本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并且,2013年中国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对华贸易总量最大的东盟成员国。2015年,新加坡接棒泰国,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协调国”,为期三年。如此紧密的中新贸易关系,不免让人期待新加坡会继续为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深入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然而,事与愿违。新加坡不仅没有为中国-东盟关系注入正能量,反而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强出头”,屡屡刁难中国,扮演着“不太友好”的角色,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南海争端的美国化、多边化乃至国际化。

  究其原因,新加坡虽然国小势微,但是自视甚高,总想一鸣惊人,急于表现自己,欲当“地区领导者”,以为自己能在大国游戏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从而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大国之间,享受那种高高在上的超然地位,显示新加坡作为东盟“精神领袖”的存在感,从而大大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自李光耀去世后,李显龙主政下的新加坡更为笃信“远交近攻”,重视美日等“价值观盟友”的关系,一直在亲近美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在心理上只对美国放心,在南海议题上附和美国,响应美国号召,公开对华施压,多次炒作南海问题,多次宣称支持南海仲裁,呼吁南海航行自由、尊重国际法。今年恰逢美新建交50周年,两国在南海问题上更是一唱一和,宣扬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观和共同的海洋秩序观,还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因此,新加坡已经打破了“安美经中”的大国平衡战略传统,倒向了美国那一边。

  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一系列的“不友华”举动,让中国很失望。尤其是新加坡在第十七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上的不恰当行为,损害了中新关系。但这也可以让国人重新正视新加坡的真正国家属性。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地处亚洲、以华人为主的弹丸小国,但却是一个有着大国雄心、西方化了的多元种族国家。身为李光耀的儿子和继任者,李显龙一直活在其父的阴影里。为了能够“拨云见日”、赶超父辈,李显龙不免故作惊人之语,抢占国际社会的所谓“道德制高点”。今年4月,李显龙毫不掩饰地表示,“在中美亚洲争霸过程中,亚洲国家心向美国,赞成美国在亚洲地区有更广泛的介入,不管他们在公开场合怎么表态”。6月,新加坡巡回大使还指责中国似乎“在干涉东盟内部事务”、“分化东盟”。

  可见,中新关系并无许多国人所想象的那种特殊性和亲近感。中国应当对新加坡敲响警钟,希望新加坡能够迷途知返,认清自身定位,在大国博弈中严守中立、不偏不倚,放弃追随美日的谄媚外交,“远交近亲”,不在南海问题上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这样才能不惹祸上身,赢得尊重。中国也需要认清,功能领域间的正向外溢性往往并不存在,经贸关系的紧密性并不会自动外溢到安全领域,自己手中潜在的经济权力也不会自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