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也要防止拔苗助长

2016年09月21日 07:57   来源:红网   易国祥

  阳阳是个女孩,今年刚上一年级,虽然身高比同龄人矮上10厘米,但气势从来不输人。小时候,阳阳想跟妈妈在一张床上睡,不行,妈妈甚至无视阳阳的哭泣,哭到半夜都不行。渐渐地,阳阳不哭了,变得越来越“强大”。(9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现在多数家庭条件日益优越,年轻父母育儿紧迫感越来越强,针对80后、90后或00后中存在的依赖性强、养尊处优或啃老现象,重视对孩子早期独立性培养无可厚非。但“越早越好”的矫枉过正想法又小有气候。过去我们有在知识教育上拔苗助长的戒备,现在必须警惕在孩子人格独立的塑造上重蹈覆辙了。

  笔者由于孩子较小就出国留学,关注过不少周围“早熟”孩子的成长经历。一个女孩几岁时,就能单独坐火车南来北往,读初二就能独自到上海和香港参加各种考试,靠自己努力出国留学,并争取到奖学金。但若干年后,父母对孤身海外的她在哪儿落脚,特别是日见紧迫的婚姻大事都无从插嘴,因为孩子太有主张。

  一个男孩从小是学霸,读到国外名校后,很少回国,也很少与父母联系,好长时间也拒绝父母前往探视,谈了女朋友也不让父母知道。在外享受儿子留学名校风光的父母,其实有说不出的苦衷。

  另一个“小别离”男孩,学成回家后,不让父母为自己做任何事情,生怕给父母添丁点麻烦,反而把东西都往父母那送,但就不能和父母坐下来聊聊天、吃吃饭,总是来去匆匆。结个婚,他把所有事都安排得妥妥贴贴,父母都沾不上边而有一种无名的失落。

  这三个孩子的事业和社交也许成功(因为我不便追踪打听),可总觉得缺点什么。似乎不是独立,却是过分独立。心理学有“假性独立”之说,我们透过他们当初的懂事、坚强与乖巧,可以隐匿地看到他们内心有一种冷漠或自矜,他们也许获得了某种职业素养和社会属性,可因与父母相处缺少长度与频次,缺失亲情滋润和心灵成长,就会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依存感淡薄。其直接原因,恐怕是“当你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你陪了。”加一句,“独立成性的孩子,也就没有陪伴你的兴趣或顾惜你的自觉了。”

  我曾让孩子4岁时,自个儿送汤圆到两站之外的外婆家,孩子非常乐意。当他送到时,发现我尾随在后,失望得大哭。这证明独立是人的天性,不必太过担心,也经不起过度保护。另外,若现实要求某些孩子较早走出去,父母反而要更加精心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支持。如果让孩子孤独地面对困难与现实,“假性独立”也许能蒙住你的眼睛,但他一定绕不过生活与事业方面的难题。

  人是动物界的早产儿,不能一生下来,就像一些动物马上站立起来,很快独立生存。这看似缺陷,其实正是人后天接受哺育、促进身心成长的一个宝贵阶段。人长寿,在动物中最有创造性,验证了先养后育的价值。而过早将孩子“推出去”,却是反自然和反天性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