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市民在江苏常州街头看到西瓜摊贩辱骂城管队员,本以为双方会发生冲突,不料城管队员竟然骑着巡逻车离开了。之后更有几位城管队员来跟西瓜摊贩和颜悦色地沟通,还发香烟给小贩抽,并给小贩点烟。不少网友质疑,城管执法太过软弱。(9月7日《扬子晚报》)
在舆论场,城管的社会评价和社会认同往往并不高。城管通常被塑造成一个权力身份,被看成一个居高临下的强者;城管遭遇标签化甚至“妖魔化”,难以得到公众的尊重和信任。实际上,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城管的职能逐渐厘清,城管的权力运行也逐渐规范化--在自媒体时代,城管一旦权力失范,就很容易成为舆论的靶心,在不经意间 “上了头条”。
摊贩们追求的是谋生机会和盈利空间,这是一种个体的工具理性;城管们追求的是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这是一种公共的价值理性。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显性化、人际关系干燥化的当下, “一磨擦就起火”,城管与摊贩之间出现纠纷和冲突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见怪不怪。
面对城管队员和摊贩之间的博弈,这位城管组长并没有火上浇油,而是用“发烟执法”的方式给冲突双方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即使在陌生人社会,发烟依然具有很强的符号互动意味--发烟不仅释放出“示好”的信息,也意味着一种心理距离的拉近;与脸谱化的公事公办相比,这种人情化的“发烟执法”有助于防止双方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城管发烟给摊贩的“发烟执法”,与摊贩给城管发烟有着本质区别。后者的套近乎、拉关系,难免会损伤城管执法的公正性,导致城管工作的天平发生倾斜;如果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城管工作就难以得到摊贩的信服。前者不仅没有影响城管执法的公正性,反而有助于消弭“碎片间的缝隙”;互相体谅的“各退一步”,有助于提高城管工作的价值认同。“发烟执法”看似软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工作策略。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认为,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治理从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柔和、间接的教化模式过渡。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者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举措,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社会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能力。“发烟执法”不是对摊贩违规经营的漠视与纵容,而是城管工作角色本位的一种价值回归。
在语言上多一些温暖、在细节上多一些呵护,在身段上多一些柔软,有助于消除分歧、化解矛盾,让同样的公共规则在执行过程中更加人性化、更具操作性,将文明执法落到实处。张弛有度、刚柔并济的“发烟执法”,并非软弱,而是一种社会治理观念的重塑与更新。(杨朝清)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