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成“诈骗之乡” 当电讯诈骗成为一种“生意”

2016年09月02日 14:53   来源:东方网   吴兴人

  徐玉玉案破案的另一重大意义,则在于发现背后有一个“诈骗之乡”。在公安部公布的徐玉玉案的6名嫌犯中,5名来自福建省泉州市,其中3名来自安溪县。

  安溪本来以出乌龙茶出名,现在乌龙茶行情不好,安溪却成因电信诈骗案高发地而出名。早在2004年,就有媒体深入安溪调查,发现从事诈骗活动在安溪有不少人称为“做生意”。台湾与安溪很强的血脉联系,台湾有200万人祖籍安溪。在过去破获的诈骗案中,不少骨干成员均为台湾人,雇佣的“马仔”多来自安溪。

  如今,电讯诈骗在安溪成为一种脱贫的“生意”,犯罪活动成为本地人尽皆知的“手艺”。据悉,该县魁斗镇的移动电话通信基站曾是“亚洲最繁忙的基站”,安溪县移动公司曾数次对这里的通信基站扩容,但还是难以满足“通信需要”。在短信诈骗高峰期间,安溪境内一天发出的手机短信达上百万条之多,还曾出现排队取钱的“繁荣”。11年来,做这种“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终于闹出了谋财害命的徐玉玉大案。

  无独有偶,在江西也有一个电信诈骗村。名叫石溪村。石溪村的“诈骗业”同样名声在外,多次被公安部列为专案督办。在百度贴吧里,有个石溪村本地人提了一个问题:在石溪,除了骗,你们还能记起什么?回答是:除了骗,还有骗。当地人说:“只要家里有合适的人选,一般都会做这个。村里有些包工头,小老板都不干了,回来做这些。”谁骗到了大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骗到了大钱,不以为是犯罪,反以为“有本事”。罪与非罪,全部颠倒了过来。

  倘若一个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来做这种“生意”,黑色的电波从这里密集地发出,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就不言而喻了。一个村民拉几个合伙人,弄几台手机,买个行骗本子,再买一批银行卡号、手机号、身份证等信资料,钞票就可以从取款机里滚滚而来,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不用投资,不用交费,不用跑腿,就可以赚大钱。做“生意”出点纰漏,大不了“进去”,几个月可以放出来再干。由于违法成本低,回报惊人,加之地方监管不力,则为电讯诈骗活动的蔓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电讯诈骗成为了一个村的经济来源,演变成当地的“经济支柱”。这种病毒传染扩散开来,从地下到演变为地上,终于形成地域性犯罪。

  诈骗者潜伏在暗处,被骗者再明处,行骗者伎俩不断更新,被骗者防不胜防。近日又闻清华大学教授被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的消息。谁说高智商就不会被骗?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保证自己不会被骗?电讯诈骗案可谓是大小统吃,老、中、青统吃。电讯诈骗这种社会公害,不治真是不得了。

  一旦电讯诈骗成为一种“生意”,整个社会充满了不安全感。行骗者机关算尽,被骗者顿首捶足;行骗者喜逐颜开,被骗者痛哭流涕;行骗者机关算尽,被骗者防不胜防。行骗者不劳而获,被骗者数年积蓄毁于一旦。一个电信诈骗“马仔”说:“成功率约1/1000。”多一个“千分之一”,对中枪者和他的家人的侵害则是百分之百,对社会安定的破坏也是百分之百。

  当电讯诈骗成为一种“生意”,更可怕的是道德大堤的彻底崩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是天经地义。在行骗者的心目中,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你的口袋里的钱,要千方百计变成我的,你的死活与痛苦与我无关,你的痛苦就是我的幸福。我偷了你的钱,你反正抓不到我。损人利己,莫此为甚。这个世界,就是人骗人的世界,就的骗人本事大,谁就能发大财。你刚卖了一套房,我就赶紧给你打个漏交房屋交易税款的诈骗电话,想不到马到成功,你的1760万元就轻轻松松地落进了我的口袋,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

  安溪的几个犯罪分子被捕了,下一步,相关的公安部门不要放松对“诈骗之乡”的犯罪分子的扫除和清理,要把癌瘤周围的细胞作一次或几次化疗。法不责众,在安溪县此路不通。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