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重温“六尺巷”的故事

2016年08月18日 13:37   来源:东方网   吴兴人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

  宽2米,即六尺,有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后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巷,张家人不同意,写封加急信给张大学士,希望他能利用权力干预。张英看信后,回信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现在,“六尺巷”已成桐城市的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曰:“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张、吴两家,各让三尺,遂成一条由鹅卵石铺就的小巷。而今,张吴两家已不在,小巷虽小,唯见六尺巷内树木森森,留下了“礼让”美名。在今天,重温这个“六尺巷”的故事,依旧很有意味。

  “六尺巷”精神,就是“互让”精神,就是“和睦”精神,就是“和谐”精神。可喜的是,昔有“六尺巷”,今见让三秒。人们发现:在今天的马路上,“车来人往毋需抢,让他三秒又何妨?”成为许多驾驶者的共识,车让人并不鲜见。上海思慧德安防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贺松没有料到,他驾驶着公司车辆在路口礼让行人时,竟意外“堵”了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的车。他更没想到,白少康特意记下他的车牌号,在电台接受访问时为他点赞。姜贺松已记不清事情发生在哪个路口,因为“这是我开车的习惯”。

  这种开车礼让行人的习惯,的确是值得赞扬的,并值得大大提倡。这也是今天生活中“六尺巷”精神的体现。有位老人习惯性地站在斑马线中等车先行,一辆出租车开过,驾驶员从车内微笑,伸出手示意先行。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镜头。如果车让人的行动蔚然成风,则可使上海更加“和谐名城扬”。

  时下上海整治交通,除加强对违章者的处罚外,还要提倡这种“礼让”美德。汽车拐弯,在斑马线上应主动避让行人;两车相遇,礼让为先,不争这几秒钟或十几秒钟的时间,更要杜绝开“霸王车”。你让我三秒,我让你先行,许多交通事故和交通纠纷就可以避免。

  礼让别人先行,对公共交通来说,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在斑马线上,行人看到车辆减速或停车等候,反而会加速小跑经过路口,加快了交通的畅通,而“争分夺秒”行车的结果,可能形成严重的堵车,欲速反不达。

  “六尺巷”精神,是人与人相处的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可以成为做人的一杆标尺。在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时,都不妨用“六尺巷”精神来衡量。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有时纠纷立即化解,甚至化干戈为玉帛。今天,我们如遇到一些非原则的争端,“让他三尺又何妨”。试一试,如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