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体制机障碍,勇于驱动创新

2016年07月28日 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杨亮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创新。不创新就要被淘汰。

  创新驱动发展,已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标识。谁来驱动创新,则是中国经济绕不过的课题。应当看到,当前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涉及市场公平、人才激励、体制机制、核心技术等。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以解决动力转换的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瓶颈制约。

  审视中国制造业,不乏这样的怪象:有一些历经艰辛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技术过硬,性价比高,但在国内推广时却遭遇种种“明沟暗壑”和暗箱操作、利益寻租的“潜规则”。创新者攻克了高新技术难关,却倒在了自家市场门前,这是他们最无奈也有苦难言之处。

  显然,当务之急便是拆除各种隐性壁垒,清理各种竞争歧视,让公平的市场成为驱动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其中,创新型政府是带动创新发展的龙头。创新型政府,首先是服务型政府,必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能力,为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创新型政府必须是开放型政府,要善于包容,这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再次,创新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改革型政府,要不断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提高自身发展素质。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美国定向放松价格管制和减免税,推进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德国实施强制购电和递减的固定电价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促进光伏技术进步;欧盟定期调整排放标准,推动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政府不是不能作为。政府可以通过规制和政策调整利益机制,引导创新资源的配置。如,实施定向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形成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机制,等等。

  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2%;研发人员达到36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这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国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才结构与欧美等创新强国差距巨大。从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看,美国以52.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这说明,当前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投入产出效率低下、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突出。

  不得不承认,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创新成果转化不畅。为此,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尤其是要在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而创新驱动的关键,正是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因此,要勇于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