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历来是动画电影大显身手的舞台。7月8日,几经坎坷、备受期待的《大鱼海棠》与《摇滚藏獒》同期上映,前者由清华理工男的原创动画短片扩展而成,后者根据音乐人郑钧的原创同名漫画改编而来。较之前几年对所谓热门IP的盲目追捧和没完没了的炒续集,这两部作品在原创性上的努力无疑昭示了国产动画创作渐趋成熟的一面。然而,从实际观影效果来看,影片原创性仍然不够完整,且硬伤不少,导致口碑两极分化,舆论褒贬不一。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动画电影在开拓“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路途中仍有很多细节亟须改进。
《大鱼海棠》将故事设定在一个与人类世界平行的时空中。在那里,少女椿和少年湫与人类少年鲲之间发展了一段彼此生死依存的关系。影片最大亮点即原创性所在,就是几近完美地为观众呈现了关于另一个时空的雄奇想象。众所周知,电影创作中最难的环节首先是要发展出贴合主题的创意,继而将这种想象力用技术手段进行视觉化呈现。该片紧紧围绕核心意念大海,利用福建土楼这个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庄子·逍遥游》里对未知世界的文学描写,打造了一个诡异壮观、美轮美奂,既富东方魔幻意境,又高度吻合影片主旨的奇幻场景。然而,遗憾的是,影片的原创性仅止步于此,全片的画风与日系动画尤其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系列作品相当接近。换句话说,《大鱼海棠》攻克了创意难关,但在实现创意的技巧手段方面仍缺乏建树。这对创意的完整性而言,是个令人惋惜的伤害。不止于此,影片叙事层面的问题也很突出,剧力薄弱、结构零散、人物动机不足、逻辑牵强且价值观暧昧。在将优质创意发展为剧情长片的过程中,创作者的综合创意能力仍待提升。比较而言,《摇滚藏獒》暴露的问题更令人尴尬。郑钧从自身经历取材,结合藏地文化,将音乐与梦想、挫折与坚持赋予藏獒波第,令其与当下中国社会息息相关,为影片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但这些美好初衷却在美国团队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变了味,从角色定位到叙事手法,从技术到视效,都是好莱坞合家欢动画的套路,缺少中国元素和民族文化的特质。
事实上,这两部影片的尴尬遭遇正是目前困扰国产动画电影的典型问题:要么缺失打动人心的创意,要么缺失实现创意的能力;要么效仿日本动漫的风格,要么走好莱坞类型片的套路。还有今年早些时候上映的《小门神》和《年兽大作战》将创意来源聚焦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与当代的冲突中大做文章,创意不可谓不好。可惜的是,影片外观仍是对好莱坞动画的低劣模仿与拼贴,本该具有浓郁中国味道的故事最终还是显得不伦不类。
究竟有多难?用娴熟的视听语言讲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和世界分享中国人看待生活的方式,传达中国的价值观和哲学准则,打造内外兼修、统一和谐的中国动画电影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怎么实现?除了去年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现象级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外,由中国学生创作、曾获第41届美国学生奥斯卡银奖的动画短片《天外有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案例。该片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为观众呈现了一出叙事上跌宕起伏、节奏上大开大合,且极富中国意蕴和智慧的武侠传奇。仔细剖析影片,不难发现它的每个细节都统领在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上,即矜持与含蓄。形式上,影片调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中最具魅力的几种元素:流畅的线条、高纯度的色彩、平面化、民乐以及戏曲等,在虚实的衔接组合中,把一个高深莫测的武侠江湖与中国哲学对应起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刺激的同时,也将中国老话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哲学智慧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和盘托出。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导演对当下动画视听语言的熟练支配上。我们从中看到了打造中国动画电影“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即将上映的动画电影还有十余部。一眼看去,多为续集,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鲜创意。其中,《麦兜·饭宝奇兵》算是特色鲜明,区域美学特征也比较完整,但长远来看,这种类型和体量的作品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整体创新突破贡献不大。而像《精灵王座》这种制作水准还不错的片子,故事基质又是西化的。显然,中国动画电影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不能寄望于每年靠一两部现象级的作品来提升行业士气,相反,尽快摸索和打造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气质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发出符合我们文化强国身份的声音。(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