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旧闻怎堪新读

2016年07月04日 08:20   来源:解放日报   凌河

  这当然是一件十多年前的“旧闻”——某市一位“铁面”市长,素以“不送礼”傲然。但这个市的不少项目,却老是批不下来,请“上面”的人来“走走”,也不来。市长终于“醒悟”,决定“解放思想”,要送礼。什么礼呢?弄了一批羊绒衫,送到了某部委。但是一年过去了,这批羊绒衫却无人拆包,还堆在那部委的走廊里,没人去动一下。什么原因呢?当然引出不同推测,也有人说是“廉洁政风”的哦。

  其实还有一宗“旧闻”,那便是2005年的春节,统发过一则表扬某部委的消息,说凡向它送礼的,一律被警卫挡驾,死活不让你进大门,即使代转也不行。“那些在春节前乘兴而来的进贡者,在××委的大门口实实在在地吃了闭门羹,只好败兴而去”……这当然更是一则“廉洁新歌”啦,所以十年之间,无人怀疑。

  但是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却发现,这个“严把送礼门”的部委,原来是个腐败重灾区,光司局级以上,就“进去”了十多个,其中一位副司长,一抄家,竟抄出现金两亿,16台点钞机点了一天一夜,最后还烧坏了4台。于是今天的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把门拒礼”,对那些贪官而言,只是胃口实在大,一点门口送进来的土特产,他怎么会笑纳呢——正如那位市长,事隔几年,才真正“醒悟”过来,原来是送少了,太“小儿科”了,那时候的“打点官府”,虽然还不是后来几十几百万银行卡那样的“精密”,但已是大摞大把的现金了,你送几件羊绒衫,当然只有堆在走廊里吃灰尘啦——这类“廉洁政风”,反而对今天的行政改革带来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价值”!

  “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腐败”。地方为什么要行贿进贡,企业为什么“见庙就拜”、就烧香?因为生杀大权,在“菩萨”手里。刘铁男这个“副部级”,每到一省,省长请他吃个饭,他是不来的,非要书记亲自陪同,才给个面子。他的上亿贪贿,都是下面“自愿”送上的,许多地方还唯恐“送不进去”呢!什么原因呢?因为能源一块,电力、石油、矿山、钢厂等等,立项、政策、批文、额度、贷款诸项“许可”,都在他“一支笔”下,就在“进去”前的50天,刘副主任一手打着点滴,一手还快马加鞭批了52个项目呢!你能不“打点”他?就连该委一个小小的七品处长陈柱兵,只是当“审批中介”,就收了四千多万呢!就是它的一个“小辫子科长”,虽然“跟在后面不声不响”,你也不能怠慢啊,他不开心了,把你的亿万项目搁上十年,也只是“举手之事”啊!至于有的省长去他的衙门拜见,只能站着说话,连杯白开水也没有,更不是传闻啦——难怪刘副主任到了法庭上,还说出了“只有改变权力过分集中,才能真正消除腐败”的“肺腑之言”。

  “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改革,是对权力寻租的腐败的“釜底抽薪”。为什么会有那张企业上一个项目,要跑20个厅局53个处室盖108个公章耗时799个工作日的“审批长征图”?为什么小小一条渔船的命名,要“中央部委”点头才行?为什么代表国家参加重大国际谈判的大使级首席代表,被通知还要考“资格证书”?为什么一个处长,可妄言“分分钟搞死一个企业”?“审批”中那些被李总理斥为“笑话”的怪事,一方面固然有官僚主义的衙门作风和一推二拖三说“不”的习惯定势,但是更有权力寻租的“甜头”。有的“衙门”,为什么要当“千手观音”,要犯“审批多动症”?为什么一有新业态、新的交易方式和市场形式露头,连搞懂都来不及,先来个“一棍子打死”?尤其到了眼下行政审批改革已成大势,李总理再三规劝“要有削手中权的勇气”,要打破把权力当成“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藩篱,仍然有不少地方,要么“放小不放大”,一张“简放清单”,洋洋几百项,有“含金量”的一项也没有,全留在自己手中,要么“明放暗不放”,看似放权了,“暗道机关”却更多了,要么“上放下不放”,把“上面”放下来的权截为己有,还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和“地盘”,就是因为要顽强地保住自己或部门的“钓饵”,所以一浪高一浪的行政审批改革,诚如李总理所言,“落实得并不多”。至于到了现时,因为别说现金银行卡,就是一件羊绒衫一点土特产都不好拿了,于是“不拿也不干,不喝也不干”,基层更加无着,企业更加困难,就成了“软抵制”、中梗阻的另一个新动向——权力过分集中是权力寻租的根源和土壤,打开这个死结,扬汤止沸不行,光靠“革自己命”的自觉不行,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才是拔根之举治本之策,也才能不让“旧闻”们年复一年地仍具“新闻性”。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