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接连出现了两则内容有些类似的新闻。其中一位主人公是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生陈磊,另一位则是东莞市人民医院的男护士邝致豪。在经历过长时间的手术后,饥肠辘辘的二人来不及吃饭,只能饮用葡萄糖注射液补充能量。
与之相对应的,也有来自患者一方的温情:有报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患者张先生,在接受手术前特意留下字条,叮嘱家人“即使手术过程出现意外,不得为难医生”。简单一张纸条,不仅感动了当事医护人员,也感动了无数网友。
医者对患者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患者对医生报以尊重和信赖,这样一幅画面,在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日渐脆弱的今天,更显得无比珍贵。但应该看到,仅靠相互感动,即使这样的个案再多,也无益于从根本上完成对医患关系的修复。
就在几乎同时,江苏省高邮市又发生了一起因患者认为医院收费不清而起的事件,在事件中受伤的,与“喝葡萄糖充饥”的邝致豪一样,也是一名男护士。这也恰恰说明,重建医患双方的信任,依然任重道远。
不难发现,医患关系中的种种正能量,大多可以归结为医生的敬业负责,患者的理解和尊重。但反过来说,不能说受到伤害的医护人员就是职业操守出了问题。医患纠纷中的患者,也不都是无理取闹的素质低下之人。这也从侧面说明,医患关系的修复,不能只靠道德层面上的提升。
医生与患者绝不是对立关系,反而应当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对抗疾病和伤痛。但如今事实存在“以药养医”“以械养医”局面,实际上将医患双方在经济层面上置于对立。医生和医院的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患者接受的诊疗行为,或者说是在医疗上的花费。
在这种局面下,要重建医患间的信任,双方道德因素当然重要。但高尚的道德,也要靠好的制度来维护。如果再敬业的医生都有可能挨打,再讲理的患者都可能被坑,那医患关系就绝不仅仅是双方的事情。
要改变这一局面,还是要从医疗体制上入手。一方面,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差距等并举。同时,应该兼顾医患双方的合理利益,让双方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如此,医患间的裂缝才有弥合的可能。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