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家关系好的医院,花几十万建个实验室,说服几十个癌症病人,一年就能挣到千万以上。”仅仅七八年,免疫治疗这一利润高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意火遍中国,医院成为利润的最大攫取者。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下,肿瘤免疫治疗是一项被许多癌症患者称为救命稻草的治疗方法:抽出病人的血液,在体外激活抗肿瘤的细胞并培养“一支狙杀癌细胞的军队”,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也是部分患者的最后一搏:在手术、化疗、放疗后仍无缓解或癌症复发时,筹集重金为生存争取最后一线希望。(5月4日财经网)
癌症病人是最特殊的病人,尤其是经过一系列治疗被宣布“死刑”后,任何可能带来一线希望的治疗手段都会被他们视作救命稻草,所谓病急乱投医,求生本能让他们很难去理性面对,因为那意味着等待死亡——这也许比死亡本身更难以接受。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无可厚非。当这一点被市场敏锐地发现并充分利用起来,无疑会呈现两种可能:一是各大药厂、科研机构致力于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力争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赚个盆满钵满;二是以病人的口袋为出发点,肆无忌惮地榨取他们最后的剩余价值。毫无疑问,当监管无法跟上,后者必定会成为主流,因为成本太低、利润太高。
这就是免疫疗法之所以在国内泛滥成灾的原因。这项曾在2013年被列为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首的疗法,至今仍是科学界攻克癌症的主要方向,然而尽管其在白血病、黑色素瘤等疾病上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美国监管机构却仅仅批准了几项治疗手段用于临床,就是考虑到其有效性和副作用距离现实应用仍有相当距离。这意味着,免疫治疗是希望和未来,但还无法广泛应用于现实,或者说,眼下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不负责任和弊大于利的做法。
以病人为出发点赚钱,还是以赚钱为出发点看病,无疑有着天壤之别。正因如此,当科研比国外落后十几年,甚至明知道国外已证明有些手段无效却执意于应用推广时,就是在利用患者不现实的预期攫取暴利——谋财是一定的,如果因此而贻误了正常治疗,那也是害命。除了利用信息不对称,还利用了公众对公立三甲医院的信任,如果说前者还可以苛责公众缺乏科学素养,那么后者就是精心编织的圈套,可谓有预谋、有组织的作恶。
利益驱动、监管缺失,免疫疗法的泛滥也离不开这个老套的原因。时至今日,主管部门连这算是药品还是临床技术都没有定论,也从未批准开展过一项免疫疗法可以应用于临床,这意味着临床上的免疫治疗是非法的,接受治疗的病人甚至连试验用的“小白鼠”都不如——试验结果他们早已心知肚明。但在很多人眼中,未批准距离不允许尚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去年国家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审批后,免疫疗法就彻底游走于灰色地带。尽管专家一再呼吁、媒体一再报道,但几乎一个因此而被查的案例都没有,这不是默认和纵容又是什么?
当竞价排名、求生本能、信息不对称和权钱勾兑等因素叠加在一起,病患就像被网住一样动弹不得,也让理性说不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除了为自己负责以外,难道不该有一道道防火墙保护我们吗?相比医院科室被承包,防火墙失效的原因显然更值得去调查与深究。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