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式”科普推广,难有真正科学素养

2016年04月25日 07:44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都说这不是个白衣飘飘的文艺年代。不知从多少年前起,满耳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箴言。即便从我儿时记忆算起,这句至少都有二三十年历史了。这句能风行天下,自然有其强大影响力。

  随着,一代代一茬茬学生,在这一“择科择校择业”指导箴言下,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整体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民众在科技科学领域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旨趣,按说理应较为乐观才对。

  可惜,这句除了功利化的薪资指导意义外,现实中,不说“科盲”遍地,至少从社交网络和朋友圈里,各种伪科学甚至反智反科学的各种奇葩论点,奇谈怪论、“养生鸡汤” 、致癌谣言的大行其道,以及对“各类辐射”的盲信焦虑和恐惧,让你不得不承认民众科学素质提升,任重道远。

  不说是彻底蒙昧无知,至少普遍缺乏现代科学基本素养。或有鉴于此,科技部日前印发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准》共有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每条基准下列出了相应的基准点,对基准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最初,媒体在转载报道时,专门提炼至标题区的噱头式关键词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似乎科技部发布现代公民科学素养标准,提到老祖宗“阴阳五行”好像有些违和。不过这种反差,首先引来的是舆论关注度的提升。

  哪怕只要点开新闻,你就会发现《基准》发布内容,其实比较全面系统,比如指出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理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知识,在一个高危社会,更要掌握自然灾害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懂得一些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

  扪心自问,哪怕是理工科毕业,出了校门后,特别是敲开职场大门后,《基准》中的多少哪怕是基本知识点,现在业已抛诸脑后,悉数还给老师和教材了?所以,你可能就算系统浏览一通,都没发现,其实这个《科学素质基准》里某些提法,都“不甚科学”吧?

  术业专攻,好在有专业科学家“挑刺”,《基准》发布后,本着《基准》第3条提到的“求真、质疑、实证”科学精神,八位天文物理方面科学家指出了“某些条目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不严谨之处”,比如“关于力的解释”,“关于光的组成”,还有一些天文知识的表述。

  “科学素质基准”的不严谨,有些讽刺,不过正好可视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表征。即便所有条目基准点,都准确无误,这种对全体公民的科学知识和素养的指导性《基准》,或也只能作为一种示范性指南,而难以具备强制科普推行。先不说这没有可行性,就算要强推,恐怕最终也会沦为应试窠臼。这些基准指南,不过就是学生时代理工类教材知识点罢了。事实说明,应试式科普推广,难以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

  还记得微博热传“完美避开正确操作”,被网友封为“实力天团‘化学四煞’”的影视剧照,还有“全世界仰望冥王星,我们全民低头优衣库”;孩子们奥赛成绩称霸全球,而实际科研水平特别科学类诺奖,却是永远的痛。这些都是应试换不来真正知识,更练不出内化后的素养的明证。

  四年前新闻,科技部曾提出“2015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逾5%”。这已经被视为一个很高的目标,而这给人感觉还是如足协规划中哪一年成为世界一流足球强国一样,感觉数据政绩意识大于现实实操效果。科技界最近的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辞职事件,带来的关于科研外干预力量对真正科技研发进步的阻碍,也值得教学科研界省思。

  总之,除了行政政策指导,全民科学志趣、知识、素养提升,只能靠潜移默化的从学校到社会到职业氛围的孕育提升来反哺。华语除了一部《三体》小说,甚至连软科幻片都拍不了。是民间真无兴趣?那如何解释,仅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机械姬》等影片,在国内掀起的一波波网络围观科普潮,规模和热度都堪比一次AI战胜职业围棋九段?我们并非不爱科学,民间科普需求尚未被真正激发和释放。从果壳网、知乎等网站的勃兴就可以印证。但科学素养,说到底是要内化为个人认识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自内而外的发散,而非自上而下强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一个意思。要探究穷究本源原理,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