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国理政地方谈】造福国家和人民,互联网大有可为

2016年04月20日 08:08   来源:南方网   张培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9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4月19日新华社)

  虽然已过去4个多月,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犹在耳边。在那次主旨演讲中,公众多次聆听到他关于互联网发展“要更好地惠及群众,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论述。时隔4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再次提及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思想,与上次可谓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互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心头时刻揣满的浓浓爱民情怀。

  互联网缘何引起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高度关注?笔者以为,这和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拥有近7亿网民,这个几乎占一半中国人的数字放到哪里都值得关注。放眼当下,且不说互联网已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并推动形成了以创新、绿色为主要特色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说近些年,从网上银行到各类APP应用,从“云医院”到物联网的普及,网络正在深刻重塑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互联网已同中国经济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之时,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关心网络发展就是在关心经济发展,关心百姓生活。在这种新形势下,网络空间治理和技术运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也成了互联网时代一道待解的重要命题。

  应该说,近些年,针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国家网信办及各级网信部门重拳频出。无论是制订《文明上网七条底线》还是《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无论是加大整治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还是互联网相关领域的司法解释相继出台。制度化的保障使得网络传播秩序和舆论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成绩有目共睹,也向外界充分展示了网络大国的世界担当。但也要看到,互联网毕竟是个全新的领域,其科学治理和有效运用并非网信办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来共同维护,只要运用得当,互联网在中国未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则,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大有可为。应该看到,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技术的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已和网络深度融合,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低迷之时,中国经济亟需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正像这次会议所讲,各地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二则,在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上大有可为。互联网的发展,最终之目的,是让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各网络运营商要吃透中央一贯要求,积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着力加快信息化服务的普及,着力压缩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有更深切的改革“获得感”。

  三则,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大有作为。值得点赞的是,近年来,各级顺应互联网发展特点,纷纷开展网络问政,畅通民意表达,这是一种新趋势。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应该说这是对大家的新要求。如何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需正视的新课题。

  造福国家和人民,互联网大有可为。希望各级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互联网推动经济转型中有新作为,在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上有新成效,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有新行动,用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南方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互联网“存金生息”靠谱吗?    2016年07月18日
  • ·让互联网医疗利民惠民    2016年07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