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一小时 多关注阅读内容和结果

2016年04月20日 07:29   来源:长江日报   然玉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60%,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具体来看,在接触过手机阅读的群体中,有八成以上的手机阅读接触者选择“微信”作为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聊天这两项活动是成年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统计显示,手机阅读的主要选择,乃是朋友圈状态、聊天发言。而在传统意义上,此类信息通常并不被视作阅读文本加以考量。可以说,如今当我们谈及“手机阅读”、“全媒介综合阅读”数据,我们更多谈论的已是一种“泛阅读”,也许将之名曰“资讯接触率”更为妥帖……从纸质书籍,到电子书,再到“社交讯息”,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口径不断放宽,颇为耐人寻味。这固然可以当成是对现实境况的积极回应,却也何尝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呢。

  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手机阅读,大致由两部分构成。一则是琐碎的社交讯息,再者就是各式各样的公号文章。由此所提供的海量文本所吸引的庞大注意力,到底会对国民的阅读生活产生何种影响,想必还很难说清。一方面必须承认,这一阅读模式的确有效实现了“化零为整”,在分散而有限的时间内渗透了最多的信息;但从另一方面看,微信端的手机阅读,却往往是浅表的、缺乏连续性的——如此,显然无法发挥“阅读”所应具备的涵养功能。

  从公共价值层面而言,之所以提倡阅读,就是因为其能够拓展智识、健全理性。然而,微信上的公号文章,业已形成了一种耸动化、情绪化的写作风格;各种朋友圈讯息、聊天发言也时常滑向偏激化、无厘头化的轨道。有鉴于此,实在无法确定手机阅读的勃兴对于提升国民阅读品质有多大益处。需要厘清的是,对于阅读数据的统计,绝不仅仅是孤立地描述现实而已,而是承载着全社会推动有效阅读、有品位阅读的美好意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