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疫苗案,公众的恐慌来自于哪里?

2016年03月25日 07:35   来源:中国网   蒋新宇

  3月18日上午8时许,“澎湃新闻”发布微博称: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以上是此次疫苗事件的初始报道。

  3月21日,一篇《疫苗之殇》的稿件在朋友圈发酵,稿件旧闻重提,重发2013年一组有关疫苗问题的深度报道,在山东非法疫苗案的背景下,加之孩子、生命、政府监管、配图等煽情性报道元素,最后在微博大V发声和微信朋友圈熟人接力的联动传播下,非法疫苗事件进入白热化状态。与此同时,一篇《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也被在网上疯传,回顾非法疫苗案的一系列报道,此次疫苗事件的影响完全超出了失效疫苗所造成危害的范畴,失效疫苗的问题源于监管不力,而失控的传播或引起公众集体抵制疫苗接种的情绪化举动。

  重看这两篇稿件,其实算不上完全的针锋相对,《疫苗之殇》是典型的东拼西凑的“噱头”报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是造成社会恐慌,民众的担心是人之常情,这与民众愚昧与否没有关系,《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强调的是新闻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死抠语法问题,同时对加强监管,彻查案件表示极力支持。

  一直以来,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理性的舆论监督成为及时补救监管漏洞的警报系统,《焦点访谈》被誉为“百姓口舌,政府镜鉴”,新闻媒体在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监督政府执法、提升民众参政议政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理性看待《疫苗之殇》,正视“噱头”新闻造成民众恐慌的结果,是什么让往日的“旧闻”迅速传播?里面有事件本身属性确实关系民众的健康安全,但更重要的还是新闻本身的易传播性,东拼西凑的几张图片直接给宝爸宝妈们造成“压倒性”的担忧。在追究“疫苗案”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时,是否也该追问我们每天获取信息的新闻环境到底怎么了?每天面对手机、电脑屏幕的时候,是谁蒙住了你的眼睛?

  一段时间以来,资本媒体控制下的新闻平台过度逐利,片面追求流量洪峰,制造了大量的噱头新闻,培养了大批的标题党,网络新闻平台每天充斥着看似实在接地气,实则毫无根据、混淆视听的段子。新闻自由正逐渐被媒体自由偷换概念,甚至一些网络媒体平台已经以“新闻自由”之名行“媒体自由”之实,扛着民主大旗叫嚣着言论自由,实则是对“粉丝经济”的狂热追求,甚至利用封号、删帖等手段刻意制造符合自身利益的舆论,真实的舆情被一键删除,造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真空隔离带,形成挟“民意”以达自身目的局面。资本媒体在实现市场效益的同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时间对那些自作聪明的小花样最是无情,传媒业也需要专注严谨的“工匠精神”。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发声端,动下手指便是一个观点。如何保持冷静,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理性发声,不被煽情性新闻报道主导意见,广大受众作为自媒体用户端,应有经得住考量的媒介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抓住和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和动摇。”传媒事业是面向广大受众的工作,新闻传播媒介是民众最为便捷的开拓视野、行使知情权的主要渠道,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的对广大受众负责,媒体与资本绝不是主仆关系,“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不是不适时宜的空洞口号,更不是影响传媒业经济发展的枷锁,而是推动传媒业健康发展应遵守的职业理念。

  民众需要的是理性的、纯粹的事实真相,不是狂热的、煽情的摇旗鼓吹。受众群体分为各个阶层,其认知广度、信息量掌握程度确实存在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不论哪一群体的受众,真实可靠的新闻报道才是受众最需要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