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两会进入第10天。全国政协举行了第四次全体会议,15位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这一天适逢植树节,生态环保也成为委员们的关注话题。邵鸿委员在发言中,就长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修复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每年在全国两会中都备受关注。在日前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文彪说,人的一生中应该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是亲生母亲,要孝顺;第二个是祖国母亲,要报效;第三个是大地母亲,要保护。
至于大地母亲,确实到了我们应该悉心呵护的时候了。这一点,全国上下都已形成共识。在本次两会审查讨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资源环境指标从8项增加到10项,并首次将PM2.5写入了约束性指标。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越来越多的城市、地区和企业通过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全国绿化委员会11日发布的公报称,2015年全国完成造林632.45万公顷,完成森林抚育任务831.4万公顷。但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地下水超采、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却时刻提醒我们,当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供给侧的资本、技术、劳动力三要素中,资本项中的土地、环境成本是重要考量指标。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记者会上坦言,今后五年要实现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这个目标不是那么轻易地能达到,“要跳一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求各地政府部门摆正政绩观。在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各地更应保持好战略定力,坚决拒绝引进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越是财税收入增幅下滑,越不能降低项目引进门槛,降低环保投入。
从市场主体方面看,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企业。企业应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单纯依靠资源能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注定没有未来。随着环保领域法律法规的完善,违法排污获利大于处罚的时代一去不返。
而更需要强调的是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大气污染为例,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燃烧,1吨散煤燃烧的排放相当于5到10吨电厂排放的污染物,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散煤的用量在增加,在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机动车成为PM2.5首要来源。现阶段的污染治理已经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亟需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新风尚。
共治才有参与感,共享才有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只有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早日形成,绿色发展的“气质”才能不断刷新美丽中国的“颜值”。(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要言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