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腐败“风险清单”成为“反反腐”宝典

2016年01月20日 11:16   来源:南方网   薛家明

  “这份‘风险清单’囊括了新岗位上的几大风险点,指明了不能触碰的‘高压线’,提前给我敲了警钟,得好好学习。”15日,新任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党委书记的郑碧娥,将手中的一张表格看了又看,然后郑重地签下名字。当天,秀屿区共有48名新提拔或者转任其他岗位的区管领导干部,在自己专属的“风险清单”留下了承诺。(1月19日《福建日报》)

  制定“风险清单”,无疑是纪检监察部门构建的又一道廉政防火墙,有助于防腐拒变。对领导干部而言,认认真真制定“风险清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自查自纠,发现隐患,防患未然的过程。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旦遇到腐败诱惑,就可按照预案予以拒绝,从而提高干部的防腐阈值。而对纪检监察部门来说,“风险清单”上罗列的风险,都是高发、频发的问题。依据“风险清单”有重点的监控这些问题,即可提高反腐效率,也能震慑干部使其不敢腐。

  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风险清单”在提高干部防腐阈值的同时,也可能被少数干部利用,成为规避纪检部门监管的工具。比如,干部拿一把手缺乏监管、与开发商联系较多等大众化、公共性的“风险”,来虚晃一枪。而将真问题隐藏起来,从而躲避监管。再比如,一些干部可能将“风险清单”当成“反反腐”宝典。从冷门入手,迂回腐败。

  那么,如何剔除这些“风险清单”中可能衍生的隐患呢?首先,纪检部门要从严监管。一方面在官员制定“风险清单”后,纪检部门要加强监督,积极开展“回头看”,看干部所报的风险真不真、实不实。倘若,发现不真、不实的问题,立即重点监察该干部,从严从重处置干部,挤出不严不实的水分。另一方面,纪检部门对照“风险清单”进行不定期检查的同时,也要跳出清单,全方位的对干部进行“体检”,不放过任何问题。

  同时,相关部门更要重视对“风险清单”的管控。事实上,腐败风险也是权力缺乏约束的投名状。试想,假若干部的每一次审批都在阳光下运行,会出现腐败问题么?因此,从长远看,相关部门更要把“风险清单”当成简政放权的指南。只有将“风险清单”中的每一个风险,都进行有效的权力制约,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腐败。

  总之,“风险清单”的重心应该在“监管侧”。只有从严监管,并以“风险清单”为导向,不断进行简政放权和权力制约,才能让“风险清单”真正打造成防腐拒变的防火墙。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