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国企改革引发"下岗潮"

2015年11月16日 10:06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对此,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表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处于集中调整阶段,下岗规模很大,涉及千万人,但这次国企改革肯定不会有那么大规模地下岗。

  按理,改革与下岗不应当划等号。因为,改革的是体制和机制,而不是企业规模、人员。问题在于,恰恰是国有体制,隐藏了许多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其留下的机构雍肿、人员庞大、运行效率低下,是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职工下岗,也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

  90年代中后期以及本世纪初的国企改革,确实引发了一轮“下岗潮”,特别是地方国企改革,下岗现象更为严重。很多失去岗位的原国企员工,也在一段时间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地方政府门前的频繁上访,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原国有企业的下岗员工。为此,地方政府不仅承受了强大的维稳压力,也承受了强大的经济压力,维稳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维稳、特别是改制后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状态,加上创业环境的改善,就业状况也开始好转,很多在国企改革中下岗的员工,也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维稳压力也开始减小了、负担减轻了。

  而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即将全面启动,会不会出现新一轮“下岗潮”呢?笔者认为,就改革本身来说,仍然会出现“下岗潮”。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容纳能力来讲,则可能不会出现象前一轮改革那样的“下岗潮”。

  所以说改革本身会出现“下岗潮”,是源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一方面,国有企业机构雍肿、人员庞大的问题,并没有在上一轮改革以后,得到有效解决,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是人员众多、人浮于事现象严重。也就是说,改革以后,那些没有能力、没有专长、没有作用的人员,一定会在改革中被裁掉,从而成为下岗人员。那么,下岗的人数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即便没有上一轮改革那么多,数量也不会少;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有企业也陷入了比较严重的发展困境,尤其是近两年来,多数国有企业都出现了效益下降、经营困难的局面,隐性失业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很多隐性失业人员就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牺牲品”,成为真正的失业者。毕竟,上一轮改革是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而此轮改革是在经济形势比较差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失业人员,从而形成新一轮的“下岗潮”。

  需要注意是,虽然国企改革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下岗潮”,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和容纳能力来看,出现上一轮改革那样的“下岗潮”,可能也不大。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可能面临下岗的国企员工,还是已经投入到创业第一线的其他人员,都可能找到或提供就业岗位。对国企下岗员工来说,早就已经习惯了“下岗”一词,不可能再象前一轮改革那样,不能接受下岗。所以,在改革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选择自谋职业来应对改革。而对于那些没有自谋职业条件的下岗员工来说,由于创业者大大增加,也会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比较充足的岗位。只要不对岗位的好坏过度挑剔,再就业是难度不大的。所以,出现真正的“下岗潮”,可能不大。

  不过,对各级政府来说,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现在正处于经济的下行期,多数企业运行质量都不高、效益也不佳,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是运行十分困难。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国企“下岗潮”,也必须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可能下岗员工提供再就业条件、创业环境。同时,通过鼓励其他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为国企下岗员工再就业提供新的岗位。如果这样,国企改革就可以更加大胆地向前推进,避免担心员工下岗而缩手缩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