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品难求反衬生命廉价

2015年09月16日 08:30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4千元,翻了500多倍。而记者在调查后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孤药”。

  虽然这种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发生,早在若干年前媒体就有过报道。但是,在药品价格管制的大背景下,廉价药已经越来越多地退出“江湖”,成为稀缺品。反过来,由于治病的需要,廉价药又成了黑市的宠物,成为药贩等的牟利工具。

  显然,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的发生,归咎于黑市、归咎于药品贩子,既然市场有需要,医院又没有,甚至企业也不愿生产,但患者需要,那掌握这些药品资源的人,自然就可以随行就市,把价格抬得很高很高,且没有任何理由去追究他们的责任。因为,物以稀为贵,市场供不应求了,价格自然要远高于一般物品。真正的问题,是出在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上,出在相关的医疗管理制度没有对普通药品的供应和库存等有明确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目前各地药品集中采购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是执行统一的集中采购政策,也就是低价中标。如此一来,价格虚高、特别是被冠之以新药的药品,就不存在利润空间小的问题。相反,那些疗效很好、价格低廉的药品,就因为也是低价中标,就失去利润空间了。就象ACTH一样,一盒只卖7.8元,利润只有2%,还有哪个企业愿意生产、经销商愿意经销、医院愿意使用呢?为什么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药品价格时,不能给这些药品以一定的利润空间呢?

  事实上,廉价药一药难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医疗制度对居民看病问题的态度,反映了对待生命的态度。廉价药品难求,实质也反衬了生命的廉价。想一想,一盒7.8元的药品,医院却没有货,而必须让患者到黑市上去购买,且价格一下子涨到了4000元。假如是一名来自于贫困家庭的患者,是否会因为经济实力的原而放弃治疗呢?生命在此刻还有多少尊严和价值呢?一个对生命都不尊重的医疗管理体制,还怎么能够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呢?

  现在看来,所谓的基本药品目录制度,虽然从医改的角度出发,很有作用。但是,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却又常常扮演了摆设的角色。也就是说,目录上是有了,但医院没有,医院没有,黑市上却有,这就是怪圈,一个让生命廉价的怪圈。如此一来,对医疗制度改革还必须管得更细一些,譬如某种药必须有最基本的储备量、对某些廉价药的利润必须不能低于一定比例等。而相关的制度如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等,也要更多地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不要一切以最低价中标为目的,而应当依据药品价格的高低、利润空间等确定中标企业。也只有这样,廉价药一药难求的问题才能解决。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