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南京一所高校尝试个性化分配新生宿舍的做法火了。
早睡早起的,住一起!打算考研的,住一起!准备考双学位的,住一起!最惊人的是,还要按星座分宿舍。也是醉了。
消息传出,网友贬褒不一。有人说,好萌啊,我喜欢。有人认为,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要求,体现出一种尊重。当然,也有人觉得太荒唐,认为星座之说本就荒诞不经,用作娱乐未尝不可,但用来办正事就很荒谬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大学生,对这些尝鲜的学生表示羡慕。但仔细想来,无论是从学校初衷,还是从人生成长来看,这样做都有些“破绽”。
按照学校的想法,这样的尝试是为了避免学生间不必要的矛盾。但通过问卷调查、综合测评,让学习规划一致、作息习惯相近的学生住同一间宿舍,真的就能避免矛盾了吗?影响舍友间关系的,绝不只是学习规划和作息习惯,家庭条件的差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兴趣爱好、成绩好坏、地域矛盾,甚至对某些事的看法,都会导致矛盾冲突。
换一个角度看,这种“量身定制”的形式,虽然名义上不再是随机分配,其实还是学校指定。新舍友之间,总会有磨合期,与其按照星座、通过问卷来分宿舍,然后4年不变,倒不如留出几个月的适应期,让学生有机会换寝室。真能这样,可能会少些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喟叹。
即使如此,也只是避免最坏的可能,并非大学教育的初衷。万事总无完美时。大学本来就是结交各种不同性格、脾气朋友的好机会。毕业后走上社会,难免要和不同的人接触,如果连大学生活都无法适应,只能和性格、兴趣相近的人交往,一旦走上社会,何谈闯荡人生。
回想起来,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庇护下成长的。虽然也要处理同学关系,但没有共同生活的摩擦,总难体会待人处事的分寸。
现在的社会,对孩子的保护越来越多:上学车辆接送,运动担心受伤,高考工地停工、交通改道……如今连分宿舍都要像养成游戏那样分门别类,这样的人生其实是悲剧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