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是手机卡实名制题中应有之义

2015年09月02日 06:53   来源:红网   高创

  9月1日起,电信企业在通过各类实体营销渠道销售手机卡时,将要求用户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当场在第二代身份证读卡器上进行验证;对非实名电话卡老用户将继续采取限制通信、业务的手段。目前三大运营商均没有明确“非实名就停机”的统一时间节点,但都建议非实名老用户尽早去办理实名登记。(9月1日中国新闻网)

  随着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的稳步推进,电话用户实名制进入了全面铺开的信息核验和采集期。无主的“黑卡”横行,一方面是电信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影响,另外一方面紊乱的销售秩序、销售渠道也在客观上滋生了“黑卡”的问世,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带来的严重后果却是殊途同归,不实名的手机卡往往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必备工具。可以看得见的事实是,在各类电信诈骗和贷款办证广告中预留的手机号码,多是无个人信息或是冒用他人信息注册登记的手机黑卡,如此一来,既纵容了垃圾短信的泛滥亦为打击违法犯罪增加了难度。

  因此,手机卡实名制是大势所趋,更是切断“黑卡”流通环节利益链条和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必然要求。年初公布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为“黑卡”作了明确的定义:未进行实名登记并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移动电话卡(含无线上网卡)均归属“黑卡”范畴。定义反馈出的信息,一方面披露出黑卡暗藏的巨大社会危害性,另一方面“未实名登记”不仅仅局限为无登记信息,机主与实际使用者不匹配亦需要实名认证登记,因为这一渠道往往沦为不法分子盗用他人信息登记的最佳途径。

  这样看来,实名制是一个有效且值得广而示之的手段,只不过在建立过程中,仍需要层层递进渐次推广实施,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实名制下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手机卡实名制下,需要将个人信息采集验证,录入登记,一方面实现了有据可查、有迹可循,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泄露的风险和机率,实名制下的手机用户隐私保护任重道远,亟待找寻一条让两者并行不悖的道路。

  在手机卡实名制的前提下,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等隐私保护起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者,电信行业企业市场化运行和管理的模式下,如何加强对收集的客户隐私信息的保护,规范信息管理,不仅需要企业本身付诸成本,更需要以严苛的法律来鞭策。实名认证后,手机号已绝非一串简单的数字号码,承载了更多的用户身份信息,并且顺藤摸瓜还能发觉更为开阔的网络注册、会员登记、手机交易等一系列附属信息。反观,如果借由网络信息搜寻手机信息,进而套取个人信息更是值得警惕。

  二者,隐私保护除了关注已实名登记者外,还有“被登记者”的权益亟待正视。如果实名认证未进行人卡合一的现场认真比对,极有可能被不守规矩者钻了空子,套用他人个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不仅损害了被冒用者的合法公益,亦为犯罪活动埋下无穷隐患。当然,一些看中市场的投机者甚至不惜“以己证件”换实名之卡,继而转手倒卖渔利,这其中暗含的巨大风险同样应由认证部门广而告之,坚决杜绝。

  手机卡实名制落地,而对实名制衍生的隐私保护问题也应该同步重视。当实名制利剑出鞘发挥作用,成为社会管理的有力工具,那么,呵护公民个人信息、完善对隐私的保护更应成为实名制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