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战精神不应只在战争年代

2015年09月01日 08:10   来源:红网   张静然

  岁月可以让英雄老去,但带不走英雄传奇。在今日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已深入人心,成了地方发展的红色文化品牌,也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上进。

  处在太行山脉之中的狼牙山,属河北省易县。1941年9月25日,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5名八路军战士,在狼牙山阻击日伪军,打死敌人50多名,在弹尽路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纵身跳崖。

  如今,狼牙山已经成了开展红色旅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去年,狼牙山所在的管头镇改名为狼牙山镇,改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依托“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红色品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8月31日红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存亡之际,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投身到革命战争中。正是千千万万个英雄们用鲜血铸就了钢铁长城,抵御了外来势力的侵犯,用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才换来了今天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它不仅仅镌刻在历史书本中,更是今天幸福生活的最真实底色。

  然“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愈是到和平时期,人们对于抗战精神的认知越发的肤浅,宁当做历史来回味,却少了几分传承的情怀。以为历史已久远,如今繁花似锦的世界不再需要舍己为国的无私奉献,不需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却游离在人世间享受着和平美好世界的舒适与安逸。我们选择工作时,想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比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想的是情感的投资与收获;我们在谈论理想时,想的是现实的糟粕。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过是过眼烟云,终究还是被现实埋葬在历史的记忆中。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何事物的发展绝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是没有信仰的世界里,丧失了精神伦理的支撑,所有的事物都会不堪一击,在关键时刻毫无抵御能力,唯有自我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抗战精神恰好是支撑我们民族迅猛觉醒,促进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的中坚力量,它以不屈的意志,激发着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开辟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承载了亿万中国民众的期盼,如果说它是一场战役的胜利,那么它更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因为它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坚韧的意志。精神世界本是万物之源,是指导人们执行理想的动力,是坚持实现理想的根本,如果没有抗战精神久久为功的坚持,那么一切梦想都只是“镜中花”。而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传承和发扬”。

  “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历史重责,抗战时期需要抗战精神,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和平时期更需要抗战精神去巩固抗战胜利的果实。尤其是党员干部,历史需要我们去奉献生命的时期虽然已经过去,但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仍然艰巨,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放松了警惕,一味地讨价还价、计较得失、计算功名,既愧对于先辈们的奉献,更愧对于人民的信任。

  党员干部要有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应该把国家和人民放在自己人生取舍的第一位,以国家利益和群众得失为出发点,要有持之以恒的必胜信念,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都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绝对不能轻言放弃、怕苦怕累、贪生怕死,要做好表率,一以贯之地做好每一件事;党员干部要有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要在国家、群众和自己面前,自动为国家和群众让位,无私无偿地为别人提供方便,以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作为自己工作的人生信条。

  时代有变,但情怀不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儿女们用血肉筑就了新的长城,而今的我们更要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而努力奋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