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社会办医“门槛”,还需打破“玻璃门”

2015年08月24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进一步降低社会办医“门槛”的同时,还需打破“玻璃门”。比如,要通过梳理过往政策,疏通社会办医的“中间梗阻”;应辅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民资医院重点发展紧缺型、补充型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进一步降低社会办医“门槛”,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民营医院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受制于人才引进难、资金筹集少、隐形歧视多等因素,仍处于边缘化地位。要想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还需打破“玻璃门”。

  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办医面临不少困难:区域卫生规划中没有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卫生行政部门在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上,对非公立医院的审批更为严格;非公立医院融资存在诸多政策制约。同时,非公立医院在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等级评定等方面都被区别对待。这些都成为挡在社会办医面前的“玻璃门”,不是单凭放宽准入条件就能消除的。

  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既是新医改的要求,也是我国保障居民健康的必然选择。要推进社会办医,最重要的是改变政府“过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给社会办医以发展土壤。

  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有关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对营利性医院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

  另一方面,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推动医务人员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为医师“松绑”。

  令人欣慰的是,日前出台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已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要想让利好政策产生效果,关键还在落实。

  首先,要通过梳理过往政策,疏通社会办医的“中间梗阻”,打破“玻璃门”,真正做到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其次,应辅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民资医院重点发展紧缺型、补充型的医疗服务,既让社会办医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也让公立医院和民资医院的“双轮驱动”真正惠及民生;第三,还需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当然,对于广大民资医院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既在吸引医疗人才上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也在服务患者上做到技术过硬、服务到位,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廖海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