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禁止给学生贴“标签”(图)

2015年08月13日 10:31   来源:西安晚报   龙敏飞

图/石向阳

  8月1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孩子们心理的脆弱或疾病,与教育的缺失有关,也与社会上喜欢“标签化解读”个体有关。比如,有孩子爱玩耍爱闹,就会有“坏孩子”的标签;有孩子长得不好,也会有“丑人”的标签;有孩子不喜欢热闹的环境,也可能会有“精神有问题”的标签……孩子本是纯真无比的,标签化的解读,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如今,教育部印发指南明确,“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这般说法,并非新概念新事物,只是对常识的重申。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这个领域,美国一直是领跑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学校、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这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无疑是很好的镜子。

  这就是说,对于“禁给学生贴心理标签”一般的常识,要不断地重申,更要坚决地落实,不然,便会沦为一种形式主义,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则会继续存在,这给校园的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此次指南亦规定,“心理教师等同班主任待遇”,希望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起点。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