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电子请柬可以瞬间到达,份子钱也可以。湖北武汉市网友“梦冗秋”在某论坛上发帖称,他在外地的大学同学结婚,给他发电子请柬,还“体贴”地附上了银行卡号,颇有点“人不到礼到就行”的意味,让这位网友感觉很别扭。(8月10日《长江商报》)
同学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人不到礼到就行”将其演化为一种利益关系。在工具理性的裹挟下,为了多挣礼金,少数人不仅广发请柬,而且还将未雨绸缪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不到礼到就行”从表面上看是为他人着想,实际上是一种从个人利益出发的功利和算计。
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试图通过收礼金的方式收回一定的成本,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这种不顾他人的主观感受和承受能力的“人不到礼到就行”,既强人所难,又给人以“借机敛财”的嫌疑。即使强索到了礼金,也损伤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互动,未尝不是一种因小失大。
“人不到礼到就行”的背后,既有浮躁、功利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也和坚硬的社会现实有关。当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结婚不仅需要购买商品房,还需要置办酒席、举行仪式,难免会入不敷出。有的人借着“份子钱”的名号进行“众筹”,以此来缓解经济压力; “人不到礼到就行”冰冷无情的背后,也有着无奈和艰辛的一面。
作为一种失范行为,“人不到礼到就行”背离了“重礼轻利”的人情往来规范, 理应得到纠偏。只有走出表现性、竞争性的符号消费的误区,降低结婚的成本,年轻人才会少一些“为钱所困”的压力;只有多一些情感本位,少一些功利与算计,“人不到礼到就行”才会减少。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