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我国电影消费的兴起和电影创作的爆发。让观众看到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需要从精品创作、市场秩序和突破惯性思维等3个方面再接再厉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203.63亿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幅达48.2%。进入7月,又有多部电影连破票房纪录,势头可谓迅猛。
票房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我国电影消费的兴起和电影创作的爆发。当前,迫切需要保持这一势头,让观众看到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笔者认为,应当从精品创作、市场秩序和突破惯性思维等3个方面再接再厉。
一是精益求精,树立责任精神、精品意识。这是推动我国电影高品质生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电影兼具艺术性和商品性两种属性,观众走进影院,希望看到一部高品质的影片,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享受。好的电影作品需要用心用时打磨,无论从艺术性上来说,还是从商品性上来看,都存在着对“精品”的需求。如果能进一步在电影制作方“精品创作思维”和观众“精品欣赏追求”之间达成精品共识,对双方来说都将是利好消息,市场也将由此获得发展的正能量。
二是规范市场,稳定向好趋势。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其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反馈便可窥见。伴随某些电影的热映,人们对于衍生品的消费需求也高涨起来。一些从电影中派生出来的玩偶,在一些电商平台获得高点击量和高销售额。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许多产品并未获得正版授权,这种借势销售对原创开发来说是一种伤害。因此,亟须版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工商等多部门相互配合,保障正版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是海纳百川,包容创新思维。虽说好作品自然会发光,但在信息量突飞猛进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也不少。这就要求电影市场有守有创,敢于突破既有思维框架,大胆尝试和改革,以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实现“触达”。比如,针对互联网营销传播、大数据反馈等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新方法,人们不妨用包容的心态去了解,甚至去操作尝试,然后再做出取舍。
突破既有思维还体现在对电影市场现象的解读上。比如,有情怀的电影就一定是苦哈哈、一定是被资本“绑架”,进而无法保证质量吗?情况并非如此。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大圣归来》,就用事实打破了这一“怪圈”。从种子用户口碑扩散,到业内外众人拾柴般的合力推广,再到6.5亿元票房超过《功夫熊猫2》,这部电影可谓名利双收。不排斥现代营销方法和策略,有情怀更要有胸怀,行业和市场良性而持久的正向循环发展,或许恰恰需要名利双收的开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 晶)
(责任编辑:武晓娟)